学时代先锋 铸民族脊梁
■ 海南日报记者 叶媛媛 通讯员 张博
“记者同志,有个团队马上要到了,咱们得加快下进度。”7月13天上午,正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的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王学广看了看时间,神色有些着急。
谈起讲解工作,眼前这位耄耋老人总是格外认真。从2001年至今,他已为超过28万人次进行讲解,贡献了5000余场“红色故事”,最多时一天讲解16场。在前不久,王学广荣获“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时间拨回到2001年,当时正在定安中瑞农场担任工会主席的王学广退休在即,两个选择摆在他的面前:一是到海口一家企业工作,月薪3000元;二是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担任园长兼义务讲解员,每月补贴300块钱。
“是选3000元还是300元?面对诱惑,我也曾纠结。”王学广笑着说,但最终让自己下定决心留下来的,还是那段深深烙在记忆中的母瑞情,他想让每个来母瑞山的人,都能听到这里最动人的红色故事。
为了写好解说词,王学广反复阅读《红旗不倒》《琼崖旗帜》《琼崖纵队史》《冯白驹自传》等书籍,在报刊上读到母瑞山革命斗争的相关内容时,他总会一一摘录,细心地在一旁标注。
为了确保讲解的准确性,他多次走访黎村苗寨,向参与过母瑞山革命斗争的老人求证。
为了让讲解更打动人心,他还独自跑遍母瑞山十多个革命遗址,实地体验红军的艰苦生活,这些所思、所感都成了他日后讲解中最生动的素材。
凭着这股认真劲儿,历经3个多月的整理和编写,王学广手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讲稿,内容达5000余字。
王学广的认真,还不只体现在他的讲稿上。他总会向身边人学习,从大家的反馈声中寻找差距。
“一次讲解结束后,一位学员对我说,‘园长啊,你的讲解很生动,但是有些话我们听不懂。’”王学广说,这番话对他触动很大,也是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普通话,把母瑞山的故事讲到更多人心中。
为了练好发音,王学广拜自己的孙女为师,逐句朗读,逐字纠错。他回忆道,仅第一次练习,就纠出了83处不规范读音。
为了纠正这83个字,王学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上了。他还模仿影视剧演员、节目主持人讲话的动作和表情,注意讲解语气的抑扬顿挫。“那时的他常常在家比划双手、自言自语,在旁人看来,就像是着了魔。”王学广的妻子黄德美说。
在20年的讲解生涯中,母瑞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王学广,而他自己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红色血脉。他犹如一枚闪闪发光的“红色符号”,将母瑞山的红色故事传递到人们心里。
如今,20年时间过去了,面对自己的讲解工作,这位已经83岁的老人仍然劲头十足,不知疲倦。“如果身体还允许,组织上还需要,我愿意一直讲到我干不动的那天。”采访结束时,王学广坚定地说。(海南日报定城7月14日电)
原标题:“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者王学广:传播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血脉
责任编辑:周玉敏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