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昌江王下乡:“黎花里”之春!

  海南昌江王下乡从贫困乡跃升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黎花里”之春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74岁的林亚公过去这一年在乡里见到的人,比过去几十年加起来还要多。

  “这里一穷二白、山高路远,谁愿意来?”林亚公所在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曾是海南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曾经,年轻人在外不敢说自己是王下人,许多老人甚至一辈子也没走出过深山。

  然而从去年“五一”假期至今,这座毗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偏远黎寨,却累计涌入游客约10万人,一跃成为我省人气最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

  蜕变何以发生?在王下人看来,答案就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这句话里。

王下乡洪水村新貌。记者 陈元才 摄

  重新认识“家底”

  抛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成最佳切入点

  地处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曾是海南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穷到什么程度?“一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村民还穿着树皮衣,采松脂做火把照明。”家住王下乡大炎村的林亚公还记得,为了填饱肚子,村里家家户户都会上山打猎,砍树种山兰稻,但吃不饱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这种吃穿用度几乎全仰赖大山供给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当地生态带来的影响很快显现。到2006年,王下乡森林覆盖率仅55%。

王下乡洪水村旁的百亩良田。 陈祥勇 摄

  靠山吃山,越吃越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双“失守”,让王下人痛定思痛,开始谋求新出路。

  2007年,王下乡在全省率先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山林防护网格化管理,逐步踩住生态破坏的“刹车”。

  这一年,林亚公领到396元的生态补偿金,约占王下乡年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不光是生态补偿,政府还通过技术引进和资金扶持等办法,动员我们发展橡胶、槟榔、沉香、花梨这些特色产业。”林亚公说,自从生活有了保障,乡亲们开始丢弃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全民守林、全民护林也渐渐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2018年底,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2019年底,王下乡实现全乡脱贫,当地森林覆盖率也提高至98%。

  “生态与经济双双‘增值’,这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可转化、可并存、可促进。”在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时任昌江县委书记的黄金城看来,既然路子选对了,就不光要坚持走下去,还要把路越走越宽。

  要拓宽“两山”的转化通道,王下乡就需要重新认识自身的“家底”。“过去,我们局限于对王下乡土地的平面化开发利用,这里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以及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资源,几乎都处于闲置状态。”王下乡党委书记杨荣辉认为,王下乡作为一个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空间,客观上具备旅游、休闲、教育、养生等服务功能,各种资源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开发。

  而发展横跨一二三产业、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乡村旅游,无疑是最佳切入点。

  基于这一思路,王下乡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将平面规划向立体空间规划全面延伸,打通村与村之间的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壁垒,将全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一体化布局,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蓝图”——“黎花里”文旅小镇。

  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提供的黎族特色饭菜。记者 陈元才 摄

  如何脱颖而出

  黎族文化是核心吸引力,但黎族风情并非王下乡独有

  打造文旅小镇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历经资本浪潮后,不少地区的文旅小镇早已呈疲软同质之势。而王下人一开始也不无担忧:这里山高路远,真能吸引来游客?

  “当然可以。”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青说,自2017年底首次到访王下乡,她便对这处偏远黎乡持续保持探究的热情,几乎每个月都要在海口与王下乡之间往返好几趟。在她看来,纯正的黎族文化就是王下乡最吸引人的地方。

  可黎家风情并非独有,王下乡如何从海南众多黎族地区脱颖而出?“我们决定将这件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去做。”杨荣辉认为,黎族文化是王下乡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让身为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林青参与其中再合适不过。

  由旁观者变身总策划师,打造具有品牌辨识度的乡村旅游主题IP——“黎花里”,就是林青给出的对策。

  “‘黎’即黎族文化,‘花’寓意美好,同时也借指木棉花这一昌江独特的旅游文化标识。”在她看来,这一主题IP,通过新的语境与表达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披上年轻的“外衣”,更提炼出了让游客一眼就能记住的文化符号。

游客在昌江王下乡“黎花里”小镇留影。记者 陈元才 摄

  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一期项目,以“一步一里一风情,一草一木黎家情”为主线,将三派村、洪水村和浪论村3个分散的村庄串联,打造出立体式、多维度的旅游体——“黎花三里”,并在保留黎乡的本色、本味、本真前提下,培育乡村旅游新场景。

  比如拥有海南保存最完整的船形屋群落之一的洪水村,在村民整体生态搬迁后,常年无人居住的茅草屋一度破旧倒塌。在该村进行旅游化改造的过程中,这些茅草屋得以修复,升级成为现代化的特色主题民宿,更增设了多媒体声光电沉浸式体验。

  “一到晚上,闪烁的激光灯就会在稻田里、茅草屋顶上投射出萤火虫、黎族图腾等,比城里的夜景灯光秀还要好看。”来自海口的游客谢杰,正是被“黎花里”这个名字所吸引。

  当他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王下乡时,发现“黎花里”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代表一次又一次的全新体验,“我到三派村逛了七彩梯田、‘诗画书’咖啡驿站、黎花集市,去洪水村感受了黎族金字形茅草屋的传统建造技艺,浪论村的阿嫂们更是个个能歌善舞。”

  谢杰的感受,在林青的意料之中,“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将‘黎花里’这一无形的IP进行场景化呈现,赋予游客直观、感性和沉浸式体验。”

  而围绕黎族元素进行的文化创意开发,则将“黎花里”包装得更为新潮。“目前我们已开发出抱枕、帽子、笔记本、布袋等一系列精巧且实用的文创单品,受到不少游客的欢迎。”在林青看来,文创以一种年轻化的叙事方式,让黎族文化“潮”起来,无疑满足了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实际上,在这一旅游化改造过程中,王下乡只投入了3000余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拓宽进山公路、补齐“五网”短板等。

  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很快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海南客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文旅企业循声而来,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出浪悦黎奢主题民宿、黎山麓驿站、山兰酒作坊、黎家生态餐厅、浪悦咖啡驿站等文旅项目。

  去年“五一”假期,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正式对游客开放。至今,该乡旅游收入已超600万元。

  “我们摒弃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直接拨款的传统做法,把市场、社会能办的事交给市场和社会。”杨荣辉认为,王下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建设、专业化运营”模式,让政府、专家、企业找到各自的角色定位,合力搭好乡村旅游这座“戏台”。

  故事远未结束

  王下乡可以盘活的存量资源,远不止黎族文化

  “戏台”搭好了,登台唱戏的主角非村民莫属。

  去年“五一”假期前夕,三派村村民吉亚红在自家门口办起了王下乡第一家农家乐。虽然连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但农家乐门前的茅草凉棚里布置得有模有样,吉亚红摆上了牛皮凳、黎锦、藤编等黎族特色老物件。

  “游客来吃饭,吃的都是我们这里的家常菜。”原本还担心游客吃不惯的吉亚红,最忙时一天竟接待了16桌客人。这让他顺势而为,继续开起民宿、卖起特产。

游客参与王下乡“三月三”节日体验活动。 记者 陈元才 摄

  截至目前,吉亚红一家靠这碗“旅游饭”,实现纯收入24万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创业典范。

  见有甜头可尝,家住浪论村的刘桂芳也开了一家农家乐,不仅如此,她还拉着村里妇女组建了一支文艺队,为游客表演黎族歌舞。

  “歌舞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词也是有感而发自己创作的。”刘桂芳说,过去她们唱歌跳舞,是为了自娱自乐,如今她们表演一场就能挣上千元,这让大伙热情高涨——从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表演歌舞,到在村里的民宿、餐厅务工就业……王下人以各种形式自发参与到“吃住游购娱”的旅游服务产业链中,村民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力量。

  从去年“五一”假期至今,王下乡已有14户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实现户均增收8万元,32户村民通过销售牛皮凳、黎锦、蜂蜜等特色产品,户均增收1.6万元。

  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集体资产的创收也提上日程。王下乡统筹整合浪论村的24.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洪水村的船型屋等文化资产,入股企业,打造特色民宿和黎族船型屋遗址文化园等项目,让闲置的村集体资产也跟着“活”起来。

  一波波游客朝山里涌来,王下人的苦日子变甜了,但王下乡又好像一切都没变。

  “我们拒绝大拆大建、推倒重来,整个旅游化改造过程甚至只有不到半年时间。”杨荣辉说,这一切得益于“两就两化”和“三护五变”的工作思路,即坚持就地取景、就地取材,注重村民生活旅游化、村民生活场景景区化,以及保护好各村的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民风民俗,实现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产品。

  在杨荣辉看来,打造乡村旅游主题IP离不开对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而只有保护好村庄原有格局、肌理与风貌,王下乡的文化故事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事实上,王下乡可以盘活利用的存量资源,远不止黎族文化和黎家生活场景。

  “我们还拥有雨林风光和考古文化,包括十里画廊、皇帝洞等景点。我们不仅要将资源转化为资产,还要进行高效转化,让当地的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产出’相得益彰。”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表示。

王下乡的十里画廊风光。 (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眼下,随着“黎花里”文旅小镇一期项目实现稳定运营,王下乡正加快推进“黎花里”文旅小镇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期望通过分阶段、分步骤规划,建成黎乡田园观光区、黎族文化体验区、河谷秘境体验区、热带雨林民宿区,让当地生产、生活、生态在一体化布局下真正实现“三生融合”。

  (海南日报石碌8月24日电)

责任编辑:章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