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路 | 职业路径天地宽

  作为原籍农村、上了大学、曾进入国企从业、并以多种身份去国内多个地区打拼的中年人士,感受了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带给中国的神奇变异,逢遇、见识了职业变迁潮汐,小康路越迈越有力。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老家农村,我开始记事时,农民就是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队集体牢牢束缚着农民身子,除了极少数人通过招工、参军、升学的形式,得以侥幸改变身份外,绝大多数老农民都终身为农,连赶场集也要向生产队请假,城里人、工人、干部成为农民十分艳羡的对象,也着实高人一等,毕竟,城镇户口的居民,至少每月有国家供应的粮油。 那时,我父亲在外工作,因此我家在村子里算是比较好过的家庭,一家人一年四季不饿肚子,队上招待外来客人,一般也选在我家进行。须知,那年月的农村,逢遇歉收年景,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得过荒月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下放到户的当年,周围众多农家就喜气洋洋有了足够的粮食和柴火,缺的只是钱币,农民们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逐步外出跑生意、寻活计,遇见了颇多不方便,吃饭要粮票,住店要介绍信,摆摊做生意、干活计常常受歧视,城镇户口、正式工作、干部身份依然是一些农民稀罕的宝贝,农村学生普遍以能考进中专大专为荣。八十年代末期,我考入省城公办高校,转户口、进省会、变成国家干部、免费读大学、毕业包分配,一时可谓洋洋得意。

  两年毕业以后,我分回老家县的一家国营企业,进入总厂机关“坐办公室”,拥有了受人羡慕的干部身份。那年月的企业,划为多个等级,依次为国企、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等,国企自然最受关照,国企职工捧铁饭碗,颇受社会追捧。那时辰,国企的用人机制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职工又划成多种类型, 有临时工、正式工之名,有合同工、固定工之别,更有干部、工人之分,很难转换身份,有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岗位、工种),有人一辈子当工人,总体而言,国企职工确有吃大锅饭之嫌,工作内容多半不饱满,当时有人描述为“上班如拖纤下班如射箭”、“五人干三人的活”、“一杯茶 一根烟 一张报纸看半天”。

  92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进,国企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一些国企开始面临困局,被迫进行改革。90年代中后期,我所在的国企由于不太适应市场形势,经营状况下滑,职工人心不稳,最多的时候,企业拖欠了职工4个月工资,企业调整了领导班子,改换了经营机制,实行模拟市场运算,打破干部职工身份,大量下岗裁员分流,职工持股上岗,我考虑再三,离开了企业,不要户口和档案,外出奔波闯荡,自此走上另类职业路样。

  刚出来的时候,我到某省某中等城市推销过药品,设法讨好各小诊所、药房,却常遇冷脸;没多久,我转行促销过书籍,随身带着彩色书页和封面,伺机进入各单位、机构、办公室,得到了回话往往是“不需要”、“暂时不需要”;我还进入一家新成立的报社,当了几月的“记者”和业务员,没有重磅消息来源,也没拉到多少报纸客户和广告客户,业绩不够格,我只好走人;一位朋友介绍我进入一家私营加工厂当技术员兼操作员,我在这里干了半年,活繁事累,订单多时,我还要上三班倒、轮流转,有时连续上两个班,身体吃不消,我还是辞职了。

  转眼来至世纪之交,国内高校扩招,社会掀起了知识热潮,我跟随热流,拿出了两年时间提升自己,报考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同时又参加了法律专科自学考试,白天清晨,我常从熟悉的水果、蔬菜商户那里下点货,摆在工厂家属区零卖,我上午有时出来接点零活,下午、夜晚,我便呆在狭小的出租屋努力学习,因为缺钱省钱的缘故,我舍不得买参考书、辅导书,便频频跑去书城书店蹭书看。

  其间,2000年底我去北京海淀区呆了一个月,到北京几所著名高校听了一些讲座,找了一所计算机培训学校的兼职工作,却没料到贴学校广告单时,遭遇联防队员查暂住证,我因此进了派出所、收容站、上火车被遣送,又回到了我原来所在的城市,我继续学习,并先后给几位中学生辅导英语、数学,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三次报考注会,以失败告终,自考法律专科文凭倒顺利拿到手,且仅仅耗费400多元人民币,然而当时我手上虽有这张法律专科文凭,已不能参加司法资格考试。

  2002年9月,我前往上海杨浦区呆了一个月,见了几位老乡的谋生情况,瞧望了沪上几所名校,我来到了以高校众多而闻名的某省城,找寻了高校集中地的南郊,租房办起了自考辅导班,自任校长兼教师,同时继续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顺带报考了注册税务师考试,时断时续通过了法律自考本科段的8门课程。

  那时,高校和社会上的自考生还颇多,招生却不大容易,收费低,还很辛苦,我费力撑了两三年,期间又考了两次注会考试、三次注税考试,拿下了注册税务师资格证,后来,我以此经历去某民办高校带了两学期的财会课;2010年夏,我注册一家电子器材公司,与一位朋友合伙经营二手电脑、手机,2012年秋,我抽出资金,与一位朋友合开了一家饺子馆,干了3年半时辰。

  近些年景,我主要利用网络推广业务,做广告、写文稿、应征集,经营自媒体,设计中小微企业文案,修饰企业制度,进行法律、财会服务,也对外投寄一点稿子,一台电脑联世界,一部手机通神州,自个儿相当于经营几家微型企业,集董事长、校长、总裁、总经理、负责人、合伙人、联谊人于一身,跨行业跨领域运营,一人操作多个项目赢利,有时我也把部分项目转给他人完成,近期我又在尝试新营生。

  我自己都没想到,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最近20年,我会有这么丰富的经历,进入过多种领域,参与过多种事情,从事过多种职业,真是让人感叹不已,也感谢党和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宽容的就业创业大环境,康庄大道朝前奔。

责任编辑:邱苗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专题新闻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