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认甲骨文 | 一脉相“承” 推陈出“新”

  每周识读甲骨文,今天给大家讲的两个字是:“承”和“新”,这两个字和甲骨文与现代简体字已完全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理解它们的字义呢?一起往下看看。

“承”chéng

字形演变:

  甲骨文①的上部是面朝左半跪着的一个人,人的下面是两只大手,是“捧着”的意思,可见“承”是个会意字。金文②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体。小篆③则有所变化,即在金文的两手之间又增加了一只手。④是楷书的形体,既看不出“人”,也看不出“手”的模样了。

字义解读:

  《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承”,就是捧在手里的意思,也是接受的意思。

  左民安也在《细说汉字》中谈到,“承”字的本义是“捧”,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也就是说:捧着酒一类的东西而进献的意思。

  从“捧”的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引申义,一些引申义还可以有深层的引申义。

  一、引申为接受、承受等,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承命?”大意是:哪里敢不接受命令呢?

  从“接受”又可以引申为“继承”或“接续”的意思,如《后汉书•班彪列传》:“汉承秦制。”也就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二、引申为顺从,奉承,如《礼记•孔子闲居》:“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三、引申为担负,担任。如《韩非子•难三》:“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为所不知,岂不妄哉!”

  由此可产生辅佐的意思,也用为官名,相当于“丞”。例如《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

  四、引申为接待,如《乐府古题要解》:“右古词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

  在古代史籍中,经常见到“承乏”一词,它是什么意思呢?一般都是在任的官吏的自谦之词。也就是说自己所任职位一时还没有适当的人选,暂由自己来补缺充数,含有自己不称职的意味。

  “承尘”一词在古代也常用,是什么意思呢?是特指天花板,因为天花板能“捧住”屋顶上的尘土,使之不得下落。《后汉书•雷义传》中说的“投金承尘上”,也就是把钱藏在天花板之上的意思。

“新”xīn

字形演变:

  从甲骨文①的形体看,“新”字的右边是一只手举着一把曲柄斧头,左边是一棵树的形象,这是用斧头砍柴的意思。所以“新”字是个会意字。金文②则把“斤”(斧头)移到了右边,又省去了“手”,但仍有用斧砍柴的意思。小篆③变得太繁杂了,其左边的下部又增一“木”字,表示是树木的意思,右边仍是斧头。楷书④直接由小篆楷化而来,已看不出举斧砍柴的样子了。

字义解读:

  “新”字的本义就是“柴火”。可是后来因为被借为“新旧”之“新”用了,所以当“柴火”讲时就加上个“草字头”作为义符,变成了上形下声的形声字“薪”了,如《礼记•月令》:“收秩薪柴。”

  在《南史•陶渊明传》中有“助汝薪水之劳”的话,这里的“薪水”是指“打柴挑水”,这就是“薪水”的本义。“薪”与“水”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到了后世,“薪水”就引申为“俸禄”,今天也就是指“工资”

  “新”的含义是很广的,用“新”字所组成的词也很多,如:“新人”、“新火”、“新圣”、“新垣”等等。

  苏轼《新居》诗:“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这里的“新颖”是什么意思呢?“颖”字的本义是禾本植物籽实带芒的外壳,所以“新颖”的原义就是指植物新生的小芽。苏轼的诗意是:几天的清晨风雨凉,畦中的秋菊发嫩芽。

  今天我们所说的“立意新颖”、“式样新颖”等等是新鲜、新奇之意,也都是从“新芽”的本义引申出来的。所以我们如果拿今义向古义上套,往往会套错的;只有掌握古今词义的演变,才能准确地理解词义。

——左安民《细说汉字》

  根据左安民关于“新”的解读,我们可以认识到“新”是“薪”的本字,且现在常用的“新鲜”、“新奇”之意是从“新芽”引申出来的。而根据甲骨文字形,我们还可以有种理解即刚刚被砍伐的木材,则也暗含了新旧的“新”之意,除此之外“新”还有以下一些引申义:

  一、表示初次出现的。例如:“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这里的“新昏”即“新婚”,是“初次结婚”的意思。也可引申为“更新”、“新事物”之意,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如果你在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的收获,那么你就可以做老师了。

  二、表示新洁,新鲜,清新。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柳色新”就是雨后的“柳树色泽清新”的意思。

  三、可以表示刚刚开始的意思。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年(农历新年,春节)、新元(新春元旦)、新吉(农历元旦)、新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新阳(初春)等,其中的“新”都含有“刚刚开始”的意思。

  “承前启后”、“破旧立新”,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立新,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泉。

  走进甲骨文,就像走进古人的生活,感受古老年代的独特文字魅力。今日甲骨文学习到此,下期我们再见。

  插图手绘师:王值

  制图:胡雅澜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胡雅澜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