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大茅共享农庄:村民“摇身一变”成技术能手 收入3年增长2倍多

  农庄蹚出幸福路——关注海南共享农庄系列融媒报道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利声富

  弯弯曲曲的绿道,绿影婆娑的树林,花草芬芳的田园……从高处俯瞰,宛如一条绿色绸带蜿蜒在绿水青山间。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幸福指数有多高可想而知。这,就是三亚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

  “环境好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这里的百姓过上小康日子。”三亚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项目总经理刘岩涛如数家珍地介绍共享农庄给大茅百姓带来的蝶变:200多个工作岗位,让农民足不出村就业、创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8620元增加到2020年的21500元,足足增长了2倍多。

  泥泞村道变身网红骑行绿道

  时而穿行弯弯曲曲的绿道,时而深入绿影婆娑的树林……在错落有致的村庄、河流、田洋中骑行,感受充满乡土地文化的速度与激情。

  走在这条宽阔、平坦的沥青小道上,许多大茅村民脑海中,依然清晰记得村里小道当初的情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

  短短四年间,大茅村这条村道已经变身为网红骑行绿道。

  图为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里房车。记者 利声富 摄

  “金灿灿的稻田、别致的农庄、清澈的水库、散步的鸡鸭鹅,构成了一幅醉美的乡村图画。”刘岩涛说,2017年启动项目时,把大茅村14公里长的村道进行美化,提高路面质量,加宽并彩色化。不仅适合山地车、公路车、休闲自行车等骑行,也非常适合跑步、散步等运动。

  同时,绿道将中廖村、大茅村、红花村、罗蓬村等美丽乡村串联起来,为市民、游客提供一条可玩、可看的骑行线路的同时,激活美丽乡村的旅游资源,推动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

  除骑行绿道,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还有独栋木屋别墅、房车营地、音乐餐厅、儿童室内游乐区等几大区域,儿童小火车、植物科普、果园采摘等游玩项目更是一应俱全,是节假日亲子家庭出游好去处。

  乡村变“公园”后,游客慕名来。2020年,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

  村民由传统农民变技术农民

  50多岁的老董是一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在他的观念里,种植没有土壤、不施肥就是瞎胡闹。然而,自从到大茅现代农业生态园工作后,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掌握了走在科技前沿的农业技术,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许多人也许没见过‘种在’水里的蔬菜、番茄,在共享农庄里工作,让我体会到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正在现代农业生态园里工作的村民符亚芳说,温室内空气洁净,没有喷洒任何农药,采摘的草莓、番茄轻轻一擦就可以直接吃,不用担心。

  图为农民在大茅现代农业生态园里嫁接苗。记者 利声富 摄

  番茄、草莓、瓜菜均是无土栽培,采取水温调控等技术在大棚,不再像传统农业那样,头顶烈日,脚踩泥巴辛勤劳作。在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像黄丽萍一样,通过掌握现代种植技术,由传统农民变身技术农民的不在少数。

  刘岩涛说,大茅现代农业生态园占地15552平方米,由四栋高标准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组成,采用世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打造出集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集成创新、农业休闲观光和青少年户外主题科普课堂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据了解,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村以“企业带动、土地入股、村民参与”方式,开发乡村健身休闲农业,打造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发动农民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将传统农民变身技术农民。

  培育新产业探索农业新业态

  共享农庄建设除了村庄美外,更要农家富,产业兴旺振民心。

  “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盘活了大茅村农户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由传统大田轮作发展成高效农业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刘岩涛说,在坚持市场导向前提下,大茅在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下,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共享农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培育新产业。

  图为大茅现代农业生态园里无土地栽培的蔬菜。 记者 利声富 摄

  “这片火龙果共享种植园,就是游客参与众筹种植的新模式。”刘岩涛说,通过这种模式,大茅村相继成立龙眼种植合作社、百香果种植合作社等。

  看到共享农庄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收入后,因缺乏龙眼技术管理和资金等导致自家10亩龙眼园闲置多年颗粒无收的下鹿村小组农户林天启主动申请与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合作社经营龙眼园,并将10亩龙眼园列入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共享采摘。

  “大茅奇幻世界共享农庄现代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体验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和休闲健康运动区等四个板块。其中,生态农业观光区占地约250亩,主要以百香果园、芒果园、火龙果园和传统农业种植区为主,将农业观光、农业采摘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打造‘农业+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村企融合发展。”刘岩涛说,通过培育村民生态农业种植、民宿管理等技能,辐射带动大茅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民宿产业,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闲置土地,使村民增收、土地增产、村庄增彩。

扫码浏览海南乡村振兴网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