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布《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推进特色食品开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3日消息(记者王洪旭 实习生殷天舒)12月3日上午,海南省卫健委召开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新闻发布会。这两项标准的制定、发布将较好地解决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等产品作为食品开发发展的障碍,相关食品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促进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插入图片

发布会现场。记者王洪旭摄

  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推进特色食品开发

  日前,《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牛大力(DBS 46/002-2021》《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海南黄花梨叶(DBS46/003-2021)》(以下简称《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已经发布。

  近年来,在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和东方、保亭等市县政府积极努力下,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组建了海南省第二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食品原料合法性问题,为推进特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提高牛大力和海南黄花梨种植、精深加工业经济效益,促进海南省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海南群众把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作为传统食品食用,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食用存在安全隐患。制定《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是推进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

插入图片

海南黄花梨茶。记者王洪旭摄

  牛大力种植面积约3万亩 海南黄花梨种植面积约13万余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是企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是打造食品品牌、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保障。制定并执行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解决干制牛大力和海南黄花梨叶作为地方特色食品食用安全性问题,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具体实践。 

  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在海南省有着长期传统食用习惯,属于地方特色食品。民间多以牛大力根茎切片,用以煲汤、泡酒,用海南黄花梨叶泡饮。目前海南省牛大力种植面积约3万亩,海南黄花梨种植面积约13万多亩。具有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制定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承载着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和群众期盼。长期以来,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在海南省有长期传统食用习惯,但没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支持,未能进入规模化食品开发,制约了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制定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将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产品作为食品开发。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东方市、保亭县相关部门,通过多方论证、研究,收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安全食用材料,争取国家支持,全力推动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项目。

  推进海南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制定从获准立项,相继完成了食用历史史料、历史政策等史料收集整理,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分析,食用毒理性研究,食用安全性评估,综合生产企业、监管部门、技术机构、相关专家等各方意见确定,由海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专家委员会专家审定。《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地方标准明确规定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的定义和原料等基本要求,形态、色泽、气味、杂质等感官要求,水分等有效成分含量,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明确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效保障了食用安全;明确规定了每日最大食用量,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不宜食用,有效降低了食用风险;明确规定了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为确保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遵循。

  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标准制定发布,较好地解决了干制牛大力、海南黄花梨叶等产品作为食品开发发展的障碍,相关食品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促进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海南省卫健委继续加快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未来将加大食品安全标准解读、引导和合理膳食宣传力度,共同在全社会营造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浓厚氛围,把安全、健康文明的理念传导到社会的每个细胞、每个角落。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吉训侦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