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的time | 明天大寒吃什么?不如和古人一起吃“火锅”!

最近几轮的冷空气,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明天就是大寒了,面对降温,“缩在衣服袖子里也冷的手” 和 “穿着鞋也依旧凉的脚”是最难受的时刻。

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最畅快的时刻莫过于大家一起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

那么火锅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早期的火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别着急,这期古的time告诉你!

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们国家吃火锅的历史悠久,在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汉代列侯墓园:海昏侯刘贺之墓,就出土了一个神似火锅的青铜器。

青铜温鼎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

“青铜温鼎”是2000多年前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也就是说,这个西汉这口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

但是,要是说到火锅的起源,可能就得从一万年前说起。那时的“火锅”不是锅,而是用陶制成的“鼎”。先在鼎内加好水,再放入各种肉类,在鼎底生火煮成一锅大杂烩,这在当时叫作“羹”。又因为把食物放入沸水中发出的“咕咚咕咚”声,因此最早的火锅,不叫火锅,而叫“古董羹”。

因为鼎,器大具高,不方便活动,只能在固定的地方煮,每煮一次鼎都够分给全村的人吃。到了西周,发明了铜和铁以及各种陶器后,出现了许多小型的器皿,火锅才成为了百姓的常用器皿。

三星堆出土的陶三足炊器。

汉代始有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不过那时候火锅被称作“锥斗”,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食。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研究发现,当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从材料来看,不仅有青铜火锅,还有铁火锅、陶火锅。从用餐形势而言,除了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那时人们就已经吃上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煮不同菜品的鸳鸯锅。

西汉分格鼎(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就是现代的鸳鸯火锅。

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作料的盘子。从这些来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涮蘸着吃。

柒炉

那时候的火锅不是即涮即吃,而是用沸水长时间煮食物,其做法更像今天东北的大锅炖。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将腌制好的兔肉放人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刻食用。口味重的还可以蘸着调料吃,很有今天吃火锅的味道了。

宋朝林洪撰写的饮食书籍《山家清供》里,盛赞这种火锅是“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意思就是说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宋人风雅,给涮兔肉火锅起的名字就叫“拨霞供”,这个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还很文艺。

宋代宴会

不过火锅的兴盛要算到明清时期。清朝曾经举办过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皇帝宴请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聚餐),宴席上就有皇帝喜爱的火锅。乾隆五十年的那次千叟宴,火锅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

根据文献《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记载,那次千叟宴共分两个等级的宴席:

一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短羊肉乌叉一盛,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盐,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另外备肉丝烫饭。次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盘,烤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同样备肉丝烫饭。

两个等级的宴席主角都是火锅,乾隆简直是历史上最权威火锅代言人了。

清锡方形一品锅。(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都能吃到些什么呢?

蔬菜

喜欢在火锅里放土豆、西红柿、玉米、的话,我们需要穿越到明朝。因为根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才引进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所以在西汉还并没有土豆、西红柿玉米这类食材。

古人也吃白菜,叫作菘,但古代长期吃的都是小白菜,直到明清时才改进杂交出大白菜。

《春菘图》 韩希孟 明代

我们今天吃的蔬菜瓜果里,带有番字的,一般都是明清之际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因为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外国为“番”。如果蔬菜名宇中带有胡字的,则一股是唐朝时传入我国的舶来品,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外国为 “胡”。番和胡都带有以中华为中心的意识,小小的蔬菜名也能映射出历史大背景。

肉类

古人买肉方便吗?城市里还是很容易买到的。先秦时期的城市里,就有专门卖肉的市场,称为 “屠肆”。

汉代庖厨图画像砖拓片 成都博物馆收藏

唐朝都城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区多限制在东西两市之内,屠肆也集中于此。宋朝城市繁荣,商业区突破了地域限制,沿街皆可经商,肉行也很常见。宋人追求生活舒适,如果懒得去肉店买肉,还可以在家等着肉贩送肉上门。《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肉贩“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古代的肉店都设有窖井,将肉储存于内,可低温保鲜。

魏晋彩绘切肉图壁画砖 甘肃博物馆收藏

《太平广记》中,提及唐朝人吃肉的内容有一百零七处,其中半数是吃羊肉。宋人更爱吃羊肉,特别是上层社会。宋神宗时期,皇宫御厨每年使用羊肉高达四十三万斤,猪肉则只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北宋大臣吕大防还说:“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可见,吃羊肉已经上升到祖宗家法的高度。宋朝皇帝还经常赏赐给大臣羊肉,官员的俸禄里也有羊肉。

古代的肉铺 仇英《清明上河图》

尽管宋人爱吃羊肉,但羊肉的价格在当时真心不低。北宋时,羊肉每斤一百二十文,合今天每斤一百元。渐渐猪肉价格优势就开始显现了,古人的食肉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明清时期,猪肉已成为国人第一肉食。

想要吃得好,调味少不了

辣椒

史料上记载,辣椒到了明朝才被引进中原。但是,这完全阻止不了中华人民对味觉上强烈刺激的探索。没有辣椒,古人也可以调出爽到飙泪的辣味儿。用姜、芥末、花椒、葱、蒜以及在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原的胡椒。还有一个现在很少做调料用的茱萸,它的别称叫“越椒”,在辣椒没有进入中国前是古人的主力辣味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号称零热量,减肥必备极品——魔芋,也叫“ 蒟 ( jǔ )”。古代的蒟,是做成辣味酱料的好原料,但因为太过珍贵,必须靠走私才能获得,以至于蒟酱制法在明代后失传。

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那时远古人们用天然的梅果做原料,把梅子捣成汁加入盐食用。最初是少数人才能享用的贵重调味品,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成为人们的常用调料。

魏晋时期 滤醋图

在汉代古籍上流传了用大麦、小麦、高粱、大豆等食材,酿造醋的二十三种方法。用不同谷物发霉成曲,用它们使更多的谷物糖化、酒化、醋化,是我国祖先的一项重大发明。

酱料

其实,最早的酱都是以肉为原料,叫作醢(hǎi)。也就是先将各种肉料加工处理后切成丁末,拌上上好的米饭,曲、盐,加入优质的酒进行腌制,再装进坛子内封存百天。百天后,就可以得到各种鱼醢、兔醢、大雁醢。

后来,大量的谷物出产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豆类也就代替了肉类成为人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豆类进入酿造领域后,也就有了“酱”字的出现。

在1972年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汉墓里,发现了大量至今可以辨别的食物遗存,其中就有各种酱类食品。也就是说,在刘贺的西汉年间,吃火锅虽然蔬菜种类少了些,但是要吃顿美味的火锅完全不是问题,各种新鲜的肉,以及各种现在已经吃不到的奇葩肉酱。

青铜染炉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 用于调制酱料

已经说到这了,还没有激起你想吃火锅的心吗?

明天就是大寒,快约上好友一起畅快淋漓地“涮”起来吧!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网、青岛日报、南京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蔡千岚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