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观察 | 海南“禁塑”一周年成效与挑战并存 政协委员献策:禁塑仍需稳扎稳打

点击观看视频

  为加强环境保护,拒绝“白色污染”,2020年12月1日,《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实施,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饮具等制品,这也是海南正式以立法形式开始实施全域“禁塑”。

  如今,“禁塑”已有一周年,成效明显: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纷纷改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一些群众甚至养成带篮子或者重复利用袋子出门购物的习惯,一些可降解塑料制品企业在本土落地或扩产,社会对“禁塑”认知加强。

  然而,“禁塑”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不少商贩依然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街头有人私自贩卖不可降解塑料袋,商贩吐槽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高,不少不可降解塑料通过快递物流进入消费环节。

  对此,海南省政协委员对“禁塑”难题纷纷献策,建议在补贴、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加强执法,并适当采取过渡性措施。

海口一环保袋生产企业车间

  现状调查

  喜报:“禁塑”一年多海南取得明显成效

  可降解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 初步形成“环保”塑料产业链

  海南“禁塑”一年多,记者走访海口多个街头商店、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地,发现了可喜一面。在海口头铺市场,许多菜农和肉贩等铺位上,已经大量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从去年实施禁塑以来,市场方面也严格要求我们落实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位卖菜的阿姨介绍。

  在红城湖家乐福超市、大润发国贸店等超市,记者看到已经普遍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货架上也有出售可降解塑料袋和餐盒餐具等物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超市,也能看到可降解塑料袋等制品的使用。

  在一些农贸市场里,有摊贩介绍,禁塑实施以来,能看到个别市民习惯了自带篮子或者使用可重复的手提袋来购物。

  此外,在一些街边餐饮店,记者看到不少连锁品牌茶饮店在制售饮料时,已经配备了纸质的吸管或者可降解塑料吸管。

  定安一农贸市场内摊贩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通讯员 王兰兰供图

  根据资料,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禁塑办有关负责人在“禁塑一周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作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禁塑的省份,海南自全面禁塑一年以来,一共发布了三批次禁塑名录,对4大类19种塑料产品实施禁止和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海南已有738家企业获得了“禁塑”替代品监管码,替代品销售量近3万吨。

  针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偏高的问题,截至2021年12月30日,海南已有12个市县的126家农贸市场开展了集中采购,集中采购价格低于经销商供货价格20%,奖补资金使用降低农贸市场终端价格最高将达到50%。

  “禁塑”宣导工作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展开,从社区到学校,从商场到巷店,从城区到乡镇,广泛开展了禁塑活动和宣传。

  在产业链培育和企业转型方面,海南为禁塑也下了不少功夫。据了解,海南已引导5家本地企业转型投产,在海口、洋浦、澄迈培育中下游企业12家、上游企业3家。

  有关报道显示,海南已有7家省内企业具备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可形成膜袋类产能3.2万吨/年,餐饮具产能约1.1万吨/年。

海口有的餐饮店仍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问题:“禁塑”仍面临多方面挑战

  不少商店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还有的商贩私自沿街售卖违规塑料袋

  然而,“禁塑”工作依然面临不少问题。记者走访海口街头小巷,发现有不少商店依然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比如1月19日中午,在海口金盘一家餐饮店内,记者看到店家正在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和餐具给顾客打包。旁边可见挂着不少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没有可降解标识。

  街区一些居民和商店主反映,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制品也存在一些烦恼。比如有的小区居民表示,可降解塑料袋不耐用,稍微放一段时间就“酥”了,一拎起来就断,使用时没法承载比较多的物品。

海口金盘一餐饮店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盒

  “我们知道现在禁塑,但我们现在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便宜,也不收取顾客的打包费,这样顾客也愿意来。”一家餐饮店的老板说,可降解塑料袋和餐具成本比较高,额外收取打包费也可能影响生意。

  此外,执法不够严格也被一些市民吐槽。“比如我在海垦花园夜市买小吃,有的摊主使用纸质餐盒,有的使用不可降解塑料餐盒,都向顾客收取额外1元的打包费。”在走访海垦花园夜市广场时,有消费者向记者吐槽说,市场有点混乱,也不见监管和执法部门及时巡查和处置。

  在制售和运输环节,尽管海南积极推进输入源头治理以及农贸市场禁塑综合整治工作,“禁塑”一年来,全省涉禁塑违法案件共立案4102宗,罚款697.6万元,查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2000多万件,但依然可见不少商贩出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制品。如记者走访时还曾在海口坡博农贸市场附近、金牛路附近等地看到骑着电动车或者自行车沿街售卖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小贩。

  另外,记者近日也尝试通过美团软件点外卖,发现外卖打包有的加收费用(打包费从1元到2元不等),有的不加收费用,即便是加收打包费的外卖(如海德路某卤肉餐饮店),有的也是使用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快递物流包裹中也有不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图为刁晓平

  如何破局?

  海南省政协委员刁晓平:持续推进“禁塑”需稳扎稳打

  加强补贴和税收优惠支持降低成本并严格执法

  在面临诸多挑战下,海南“禁塑”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如何破局当下困境?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刁晓平认为,“禁塑”是环保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持续稳扎稳打推进。作为生态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刁晓平常会提到微塑料(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威胁和破坏,她认为不可降解塑料的禁用非常必要。

  “对于目前禁塑工作遇到的困境,比如群众反映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高价格也偏高的问题,我觉得政府部门除了在补贴方面发力,还可以从税收上精准优惠,比如对于积极杜绝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改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商店和企业,或者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多举措降低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成本和价格。”刁晓平说。

  此外,社会仍需要持续加强禁塑的环保宣传,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者严格处罚。她还认为,海南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除了可降解塑料作为替代品,还可以鼓励群众重复使用纸篮子纸袋子之类的替代物。对于可降解塑料制品强度不够且不耐用的问题,可以探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研发。

  海南省政协委员过建春:针对物流包裹等不可降解塑料可采取适当过渡措施

  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认为,目前人们网购的习惯十分普遍,物流包裹中也有不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禁塑工作在电商物流这块还需要加强部署。

  “一方面还是需要继续加强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除了加强执法和处罚,我认为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过渡措施,尤其是针对目前难以全面禁塑的快递物流环节。”过建春说,过渡措施可以提倡用循环经济的方式重复使用这些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塑料制品,不增加总量并逐步淘汰掉,同时引导群众做好垃圾分类,把快递物流渠道包裹产生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做好分类,避免流入自然环境中,而是集中清理。

  过建春说,总而言之禁塑工作是个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主管部门加强本省市场监管,同时想方设法严加限制从网购渠道购买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制品进入本地。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康景 文/图

>>点击进入海南两会专题<<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吉训侦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