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观察 | 海南自贸港进入攻坚之年 何以攻坚?

点击观看视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2022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攻坚之年。为什么今年被称为攻坚之年?海南如何攻坚?2022年海南省两会期间,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合推出海南两会深度访谈节目——《两会深观察》,邀请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夏锋,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涛两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解读,建言献策。参会的海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也对未来海南应如何做好各项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何谓自贸港攻坚之年?

  对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而言,2022年意味着什么?

  在2021年底召开的海南省委深改委暨自贸港工委会议指出,2022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攻坚之年。

  在夏锋看来,2022年的确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宏观层面上,党中央对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中国要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在访谈中,夏锋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去年4月,中国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同年9月,中国又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 CPTPP),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有一个高水平开放的压力测试“实验室”,正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海南恰好是块合适的“实验室”,这为海南开放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但与此同时,海南自贸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夏锋(中),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涛(左一)做客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合推出的海南两会深度访谈节目——《两会深观察》。记者 李庆芳 摄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为全岛封关运作,‘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监管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夏锋认为,目前海南在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世界经济“逆全球化”也为海南进一步吸引外资、扩大开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带来阻力。2022年海南如何抓住机遇,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对自贸港建设至关重要,所以今年也成为自贸港建设的攻坚之年。

  “制度型开放对海南而言,是系统集成型的开放,它不单指财税、金融、运输等某一个领域,而是需要五个自由便利加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相互配合、协调,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认为这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关键之年的关键之举。”夏锋说。

  于涛也表示,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制度设计已打造“四梁八柱”,“三正一负”清单也在陆续出台,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未来几年政策红利的“窗口期”,将“三正一负”的清单管理模式做深、做实、做透,不仅要推动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更应把焦点聚集在服务贸易上,充分利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海南服务贸易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海南应该以什么为抓手,推进攻坚之年的各项工作?于涛认为应以项目为王,通过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引入适合海南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精品项目,在推动项目落地的同时真正用好自贸港的优势政策和制度设计。

  “项目抓住了,自贸港发展就有了载体和抓手。”他说。

  1月21日上午,海南省人大代表,中共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常务副主任王磊在海南省两会“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介绍了2022年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努力方向。其中,加快全岛封关运作的软硬件准备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海南将围绕“2023年底前具备封关硬件条件,2024年底前完成各项准备,2025年前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的目标和时间节点要求,加快建设8个二线口岸、10个一线口岸以及税制改革、资金账户体系等等配套的法规制度建设以及省内的64个综合执法点的建设。

  “这些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在2023年底前完成,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都要在2024年底前完成,这样才能确保如期实现2025年前实现封关运作的目标。”王磊说。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夏锋(中),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涛(左一)做客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合推出的海南两会深度访谈节目——《两会深观察》。记者 李庆芳 摄

  海南何以攻坚?

  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海南自贸港“金饭碗”

  在访谈过程中,两位学者多次提到营商环境这一关键词,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本质要求,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金饭碗”。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施行,从国家立法层面把党中央关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规范,同时,海南也制定、实施多部与市场主体相关的配套法规,为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了顶层设计。在具体的措施配套和机制支持上,海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上线“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面向社会选聘营商环境体验员,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海南近年来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得到两位学者的肯定。夏锋还专门提到了去年海南全省上下开展的“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认为体现了海南各级政府直面难题、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勇气和担当。

  “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海南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于涛表示,世界上有几大知名、有公信力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如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等,海南可以借鉴这些指标体系的评估指标,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打造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的评估标准,并根据内外部情况变化动态调整,真正对标国际,改善提升营商环境。

  夏锋还建议,海南应根据“三正一负”清单实际落地执行的情况,考虑逐渐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立既准入、又准营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共享自贸港红利。

  今年海南省两会上,民革海南省委员会也建议,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是考核体系,而是要树立标杆,要让评估的结果成为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制定依据,应建立以市场主体感受为首要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数据直接反映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成效,要通过科学手段核验数据的规范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海南省政协委员吉小妹认为,当前海南在营商环境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如自贸港法解读工作略显滞后,企业读懂用好新出台的法律法规需要一定时间和专业人士帮助;部分政策与企业的需求衔接不紧;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稍显滞后,导致政策出台与服务配套衔接脱节等。她建议,海南应加快政策解读平台的建设,以精炼易懂的形式呈现,便于企业及有关人员参阅。同时,海南还应加快旧法规政策的废止及修订,避免市场主体因误读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损失,在新法规政策的制定时应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此外,还应及时跟进服务配套设施,如加快完善园区租赁办公楼宇的建设,承诺给企业及人才的补贴和优惠税收政策等福利及时跟进兑现,体现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营商环境形象与软实力。

  加强风险防控 “管得住”才“放得开”

  海南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前提是要做好风险防控,管得住,才能放得开,自由贸易港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底线就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两年,海南省委主要领导曾多次强调,坚决不让海南自贸港成为避税天堂。

  基于这一理念,海南把风险防控作为事关自由贸易港建设成败得失的最关键变量,成立多个风险防控专项小组,针对贸易、投资、金融、税收、房地产、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风险防范作出系统安排。

  “每一项制度开放、每一项开放政策,都要有全面、明确、精准的风险防控预案,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于涛认为,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关键核心因素是人,无论是从防控预案的设计、实施、评估,还是后续查摆问题、查缺补漏,都需要靠人来执行。这就要求海南各层面的管理者、市场主体经营者清醒意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共同筑牢风险防控底线。除此之外,海南还应着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监管效率,善用科技化、智能化监管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夏锋还提醒,传统理论所认为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中,二线重点监管的是货物流通,防范走私、洋垃圾、病虫害等,但海南若只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未来海南对外开放的焦点是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人员进出自由流动的同时也需做好风险防控,管住人,也要服务好人。另外,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防范也应谨慎对待,确保海南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风险研判,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王磊表示。

  产业谋求新增长点 “蓝色经济”大有可为

  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词“蓝碳”。报告中提出,海南要立足海洋大省优势,高水平建立和运作省蓝碳研究中心,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

  于涛认为,在海南的产业转型升级中,除了依托11大重点产业园区,推动“3+1”主导产业发展外,未来蓝碳经济也将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增长点,这也与海南心怀“国之大者”,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的发展之路相契合。

  “简而言之,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于涛解释称,海南是海洋大省,受权管辖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海洋的固碳能力很强,尤其是海草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有很强的碳捕捉和碳封存能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是公共交易中具有商品属性的稀缺资源,蓝色碳汇将成为海南的宝贵财富。

  于涛建议,海南应抢抓机遇,做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蓝碳交易市场建设,推进碳汇资产上市交易,在海洋碳汇交易规则制定上把握话语权、定价权。

  “蓝碳是一片无比广阔的蓝海。”于涛说。

  海南省人大代表、农工党海南省委专职副主委毕华也在省两会“代表通道”上建议,海南应在“十四五”期间,以大力发展蓝色碳汇为重要抓手,助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助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具体来说,海南可以引进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建设国际蓝色碳汇研究中心,建立海南蓝色碳汇发展关键技术目录,引导科研力量加强研究。同时,加强蓝色碳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设蓝色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探索蓝色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考核等,培育海洋生态经济增长点;筹建蓝色碳汇交易示范基地,将蓝色碳汇作为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产品。

  “海南还应加强国际合作,深入研究南海各国蓝色碳汇交易,打造‘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变化合作平台和碳交易服务平台,支撑我国争取国际蓝色碳汇市场主导权与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毕华表示。

>>点击进入海南两会专题<<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许海若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