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贺立樊/文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目标之下,“房住不炒”多次在会议上被提及,与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经济方针一起,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根据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指标进行回溯,过去几年,海南无疑是这一系列经济方针的受益者,也在百年变局之中,展现着中国经济韧性发展、长期向好的特征。
11.2%的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2%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历史性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指标,不只是前年的海南和去年的海南所进行的简单对比,高质量、高速度增长的背后,是海南经济多年来的厚积薄发,彰显“壮士断腕”破除单一经济结构依赖的决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恒心,以及“稳、进、知、行”推进自贸港建设的信心。
乘着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所蓄积的强劲势能,海南力求把握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这也意味着,海南需要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面前,保持自身工作的确定性,迎接更高的挑战。
资料图: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的CBD(中央商务区),聚集了全球贸易之窗等服务平台和一批贸易企业。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时间是证明
2022年1月21日上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天的海南,集多年积累的发展后劲和不断增强的自贸港政策效应于一体,正展现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阔前景的基础之一,来自多项历史性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指标,比如2021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23.2%等。
与此同时,“3+1”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速全国第一,11个自贸港重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明确体现,海南经济社会朝着多维、多元、高质量发展模式前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济的增长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高质量发展。2015年,海南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一度达到50.7%。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一个地区对于单一经济结构的依赖,如同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风险高、质量低。
“汽车城”底特律的遭遇是证明;海南房地产行业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落”,对海南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也是证明。为了摆脱对于房地产“一业独大”的依赖性,增强产业结构的多元性,2015年以来,海南先后颁布了“两个暂停”、实行商品住宅用地计划管理、大幅减少直至停止供应外销商品住宅项目用地等政策,推动土地利用的健康有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海南经济“底子薄”是共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单一经济结构模式,阵痛无可避免。2018年、2019年,海南房地产业投资、销售大幅下滑,对市县财税收入造成影响。培育新业态、调整产业结构,却反而凸显产业基础的短板。
时间是发展的最有效证明,也是一切选择的答案。顶住阵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做好服务;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产业拓宽出路;积极推动政策落地,为发展提供保障。海南在自贸港建设中迎来历史性机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完善,多年积累的发展后劲,终于换来今天的高质量、高速度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海南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需要持续从供给侧发力,优化“两链一生态”,巩固扩大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成果。
稳住基础,扩大基本面,不负多年坚持与积累,关键在于海南能否利用好独特的政策优势,乘着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再上一个台阶,从时间上缩短与预期目标的距离。
确定与不确定
《政府工作报告》为海南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预期目标。9%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看似与2021年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有所下降,却依然是目前经济环境下值得肯定的增速,实事求是对于海南经济发展进行定位,也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还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超过9%、9.5%等。
以上数据确定了今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出蹄疾步稳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其中,重点提到加快全岛封关运作软硬件准备,促进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这是确定的。
但是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多边主义遭遇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可是不确定性愈发突出。
对于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除了确定的数据目标,一同确定的还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唯有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正因如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政策落地和滚动升级;用足用好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政策;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海南20条落实举措;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毕竟,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并非个别人能够撼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海南更需要以工作的确定性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思维更前瞻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海南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需要集中精力抓好的十个工作方面,首当其冲的正是蹄疾步稳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重点包括政策落地和滚动升级。
2021年,海南完成首批15件自由贸易港法规配套制定,自贸港落地政策累计达150多项,多项政策交出“首单”。2022年的工作计划中,不仅要持续推进政策落地,将政策更多更快转化为项目。
资料图:海南首单“零关税”飞机——AW-109E直升机。记者 吴兴财 摄
让政策落地生根,驱动政策与项目之间的互动及良性循环,需要更为前瞻的决断思维。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海南20条落实举措,与自贸港政策形成叠加效应。
到底是比较优势还是互补品?是规模经济还是边际成本?或许,在百年变局之下,许多普遍规律正在出现变化,不可拘泥于某一条所谓的“法则”,置身其中时,不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更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主动研判,前瞻思维,找到更合适的发展道路。
因此,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也要优化风险管控机制;开展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和提升行动的同时,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接续推进禁塑、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等标志性工程的同时,也要争做“双碳”工作优等生。
提前谋划、提前布局,为的是争取持续的进步,却总是要打破旧习惯,跳出老思路。如同多年积累的发展后劲终将回馈海南,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是只要愿意进取、决心优化,深耕之后,必将开出发展之花。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