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日签 | 周晓枫:安静的风暴

本期作家,周晓枫

  周晓枫,1969年6月生于北京,现为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斑纹一一兽皮上的地图》《收藏一一时间的魔法书》《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聋天使》《巨鲸歌唱》《有如候鸟》等,曾获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2017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童话《小翅膀》《星鱼》《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曾获中国好书、桂冠童书、中国童书榜年度最佳童书等奖项。

  《安静的风暴》摘录

  文/周晓枫

  一、动因

  为什么写作?我不知怎么回答,可为什么不写呢?

  写作里有我的乐趣和虚荣,而且是超过预期的虚荣。尽管这种虚荣被严密包裹,连自己都未必看得清。我本性羞涩,骨子里虚荣,所以,生了一口烂牙齿的人畏惧糖——我难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掌声,那会让我更为羞涩和恐惧。

  文字和文字的碰撞,会产生美好的乐音——有如最为宁静的掌声,我听得到。如果文字的物理组合,没有产生化学反应,那种沉闷会让我调整和放弃——我既没有炫耀中的紧张,也没有失落中的尴尬。写作是适宜的安慰,也包括,不会伤及尊严的自我批评。

  对我来说,一生什么最重要?我想是安全感,以及在这之上的自尊与自由。既敏感,畏惧伤害;又好奇,热爱冒险……胆怯的我可以躲在率性的文字里,浪迹天涯,胡作非为。写作懵懂,一切,被执笔者的性格所决定。

  热情与冷漠,吝啬与慷慨,自私与利他,结合在同一个体之中……这是我。此岸和彼岸的我,天然和人工的我,拘谨和狂野的我,羞涩和无耻的我,泥浆里翻滚和云端上飞翔的我。这是每个写作者的境遇,在文字里遇到自己……那个无能和万能的“我”。

  二、职业写作

  专业作家,我想象不出比这更美好的职业,我由此放弃二十多年的编辑生涯。有朋友替我惋惜,想象虚拟中的仕途前景,他们遗憾于我似乎放弃了什么重要的财富。

  可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纠结,这不是52比48,而是悬殊的99.52比0.48,能有什么选择困难?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有人告诫:不做编辑,就会失去文坛话语权,没人有兴趣再来联络和问候,你会备感冷落。我才不在乎呢。失去一个讨好者的同时,十个讨厌的人也跟着不见了,就像扔出去一个保龄球打倒十个小人一样。多好,清静。

  有些作家书法、绘画、摄影、乐器、收藏……样样精通,无所不能。我什么都不会。我的自卑培养了我的专注。就像借助凸透镜聚拢光线,我把所有热爱集中在一起。不要以看似专情实际空洞的眼睛去观察素材,心神足够凝聚,才能使它们释放火焰。专业写作,最重要的是专注写作。

  写作是漫无尽头的、倔强而绝望的努力。每当有人自述在写作上高开低走,我就怀疑,写作开始阶段的高,高能高到哪儿去呢?我相信持续的自我训练。唯此,才能把词语的偶然性,过渡到趋向完美的必然性。

  弦不能一直松着,需要拧;但不能拧断,也不能拧到固化……在压制、克制与控制中的走动,才是写作的有力节奏。侠客拿到一本错误的武功秘籍,但他专注投入,练得废寝忘食、走火入魔,乃至血液倒流、内脏错位……最后,竟无往不至,练出另一种周天。

  即使犯错,专注,也会使你得到意外的回报。训练敏感,训练精确,训练自己如何去制造一种并非习惯之物。

  飞机能够飞行,因为它的流线形状和曲面构造,因为它的燃烧与旋转,因为它严格依据空气力学原理……无论叠加多少个因为,你依然不能适应成吨的钢铁被悬举半空。写作,就是组装材料,以结构的严谨逻辑性,达至艺术效果的奇迹。

  三、温度

  写作时,我一定会喝咖啡。有人喝咖啡是因享乐而沉浸,有人是因成瘾而受束,除了这两个原因,我还出于畏惧。

  每每开始动笔,我都担忧和害怕,我不相信自己能够从心所欲地独立完成。我需要借助外在的神秘力量,灵感就是皮肤透明的神,咖啡就是皮肤深棕的液体神。冬天必须喝烫口的,热气升腾,电脑上字迹像隔着蜃气轻微抖动的幻境;夏天,我消耗大量星冰乐或冷萃咖啡,它们携带着冰冷的温度和汹涌的热量,进入胃和血液。温度特别重要,凉了的热咖啡和热了的凉咖啡,根本不是咖啡。形容词的温度,一掌定乾坤。

  同样,需要精确控制写作的温度。对美德或罪行,即使内心情感炽烈到几近燃烧的程度,我相反让笔调保持一种控制中的冷淡——这样,可以把读者引领到源头,不至于因写作者强烈的态度而迷失途中。可以不用哭或笑来表达悲喜,那样温度释放太快,容易丧失后劲。写性,更要控制温度,要写得既惊心动魄又若无其事,既狂热又冷酷。

  判断作品好坏,常常用到“情怀”这个词。先得有“情”,那个“怀”,才有栽植成活的土壤。这个“情”,不是抒情中泛滥的“啊啊啊”,而是热爱、好奇、尊重、悲悯,也包括貌似无情的冷漠与绝望……“情”绝非一味暖热,恰恰它应该具有最丰富的温度层次。即使零度叙事,也需要格外的控制,并非尸体那么懒怠,然后炫耀获得所谓的冷静。温度决定烘焙的成色,写作炉火纯青,是在暗示一种关于温度的技艺。

  四、困境

  创作艺术品,如在心脏上雕镂,想象力和耐受力在博弈。

  常遇困境。每当感到力量衰减、体能缺乏,我无法安慰自己说,登上的山峰越高,越要忍受稀薄的氧气——艰难并非预示即将登顶的成功,可能仅是自欺中的错觉;假设我被困枯井,同样会喘不上气,产生濒死中或难受或美妙的幻觉。

  感觉以前努力,是在小数点之前的;现在,怎么都是小数点之后的位移,变化甚微。真希望在写作里无所不能。谁有本事梦想成真呢?谁能面对尘俗,样子和心境都澄澈如婴儿,握着自己机器猫那样胖而万能的拳抱?

  别无他法,只有写作能解决写作本身存在的问题。障碍和瓶颈,只能通过边写边克服;仅仅靠思考,更像靠回避和停顿来解决问题,事倍功半。是的,我们必须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钉在写作的椅子上,死在上面,然后复活在上面。

  作家是随时自设牢笼以寻求突围的人。写作是与未来的自己博弈,一点点接近绝对可能的那种绝对不可能——你赢不了,才是妙处,在输局里可以精进技艺,并戒骄戒躁。一旦你赢了,那才不幸,意味着你输了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五、阅读

  在所有休闲方式中,读书最累,在静态中耗费脑力、情感和体能。可它最有意思,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

  看书时,唯一的活动就是挪移视线。人的视网膜可以看作是一个传感器,越往边缘去,传感效果越差。只有通过最中间一个叫作中央窝的地方,我们才能以视觉分辨。这个中央窝很小,只能容下八个字母。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其实是从一个针孔似的小洞里窥探世界……管中窥豹,仅见一斑。连续窥探,才能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每一个文字都是秘密的孔隙,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精神上有轻微自闭倾向的人,阅读,是他对外部世界谨慎的眺望和试探。

  我喜欢临睡前的阅读。读到什么,易在墨色夜中得到拓印。我的梦、我半夜醒来的瞬间、我清晨起床后持续的恍惚里,都荡漾着一些词语、诗句和句段……是残片。但一张剪纸比一张白纸更有创造性。

  我平时阅读不规律,出差或旅游,倒是效率最高的时候。大概因为那种状态下,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都变得特别具体,形成有效的催促。出门在外,没有带够足够的书,比没有带够足够的钱更丧失安全感。总有一两本书带在身上,哪怕来不及看,平添负担;但这额外的重量,恰如灵魂的镇纸,让人内心踏实。

  我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阅读,以平息缺少阅读的焦虑。不过,也有人买书:满墙、精装、全套,他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阅读,而是怕别人发现他不阅读。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负担而非快乐。啊,若有所思——他们只是要呈现这个姿态。若你追问,所思为何?什么也没有,里面是空的。他们摆出“若”的造型就够了。对他们来说,形式比内容重要,思比所思重要——买书只是日常生活里唯一能实现的行为艺术。

责任编辑:胡雅澜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