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村是如何惊艳各国运动员的?一起来看!

作为“运动员之家”

冬奥村安全、温馨、舒适

处处体现着“以运动员为中心”

随处可见的“黑科技”

让人赞不绝口的美食餐厅

……

惊艳了各国运动员

  当科技感遇上卧室

  卧室或许是相关人员在冬奥村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自然少不了高科技的影子。

  在运动员公寓中,每套房间内都装备了独立空调系统跟新风系统,即使在不开窗情况下,也可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此外,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可视对讲等十余种功能,均可通过房间内控制器进行统一操作。此次冬奥村中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床的形态可依据个人习惯进行调整。每张床配有遥控器,可调节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不同模式能为不同使用场景下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

  此外,这张床也为运动员的生活起居提供了多重保障。据介绍,智能床具备闹钟推醒功能。下载APP设置闹钟后,床在设定时间会自动起降,再也不用担心会“赖床”了;当运动员在睡觉打鼾时,智能床识别后会调节头部的高度,从而对其进行缓解……

  冬奥村中的人文关怀

  为了更好地服务北京冬残奥会,此次冬奥村中的多处细节展现了东道主细致入微的关切,温暖的人文关怀尽显其间。

  其中,北京冬奥村推出了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可显示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盲道等设施信息,并对起点至各目的地之间满足无障碍要求的路线进行最优计算,将结果推送给无障碍需求人士进行导航。该平台可提供中英文双语,便于各代表团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使用。

  为应对突发状况并提升紧急服务效率,冬奥村配备了智能呼叫胸牌,以实现一键呼叫、通话及平台精准定位。这为冬奥村内一线服务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帮助实现网格化管理和无死角服务覆盖,提高服务效率。

  冬奥村里中医“热”

  冬奥村开村以来,中医治疗成了“明星项目”。不少代表团成员慕名前来,体验针灸、推拿和耳穴等治疗方式,缓解运动损伤、失眠焦虑、消化不良等。

  俄罗斯奥委会代表团行政人员奈利已经来治疗三回了,睡得好多了,精神不紧张了,因办公久坐导致的背痛也大大缓解。她说第一次接触中医是在莫斯科,现在针灸等中医技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

  智能机器人“遍地开花”

  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机器人餐厅成为全球媒体记者点赞的对象,这个餐厅采用全自动化的智能机器人送餐设备,由机器人炒菜做饭、设有送餐、导引、消杀等“服务机器人”,还有咖啡机器人,从天而降的美食,真的是十分爽快!太神奇了!

  五花八门的美食“征服”各国选手

夺得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冠军后

谷爱凌开心地咬着金牌

下一秒立马啃起大包子

图片

  2月7日,刚刚斩获冬奥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赛亚军的美国选手茱莉亚·马里诺,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谈到自己在冬奥村最爱的美食就是饺子。

  “自从来到这里,我大概吃了200个饺子。”马里诺笑着说。“我从山上(训练)一回来,就吃饺子。”

图片

  2月9日,马耳他唯一的参赛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出战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她说:中国菜是她的最爱,而且她每天要吃6个豆包!

图片

  比赛间隙更是直接掏出豆包开吃:“早上太紧张吃不下,现在做完动作终于能吃了!”

  图片

  荷兰速滑选手尤塔·莱尔丹日前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冬奥vlog,其中一样美食就吸引了大家注意:新鲜的食材烫熟后配上独特的酱汁——正是一碗充满中国味儿的麻辣烫。

  图片  

  在开幕式上被志愿者感动哭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更是转型当起了“吃播”播主,频频晒出冬奥村的数道中国美食:宫保鸡丁、饺子、糖醋里脊、麻婆豆腐、担担面……

  图片

  据央视新闻报道,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员菜单,冬奥村餐厅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特色菜品共计678道,设置了世界餐台、亚洲餐台、中餐餐台、清真餐台、披萨与意大利面餐台、沙拉台和调味品台、鲜果台、面包和甜品台等12种餐台。

  每天约200道供各国运动员食用,以每8天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换。每餐都有一系列素食和清真菜式,并提供犹太洁食服务,满足不同口味、不同宗教的特定饮食需求,让运动员充分感受中国的热情和好客之道。其中中国特色菜品包括西湖牛肉羹、木须肉、酱爆鸡丁等,结合中国东西南北美食主题,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川菜、粤菜、鲁菜、湘菜等,让世界各地运动员充分感受、体验中国美食文化魅力。

  冰墩墩美甲你见过吗?

  有人晒出美甲,露出的4个指甲每个涂得都不一样,奥运五环和国旗都安排上了。

  韩国运动员在指甲上画了冰墩墩,还说要再去排队买冰墩墩。冬奥村出品的酷炫造型在社交媒体上成了时尚。

  户外能骑行 室内有VR

  除了体验新事物,运动员们也很容易在冬奥村找回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

  荷兰号称“自行车王国”,荷兰队员也用骑行的方式带着粉丝探索总占地66公顷的冬奥村。

  也有到户外骑动感单车的,健身晒太阳两不误。

  喜欢室内活动的运动员打起了乒乓球,还有健身房可以用。

  运动累了,还能戴上冬奥村的VR设备,体验最新的科技感应游戏。

冬奥村“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办奥理念

为运动员们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细致的服务

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的融合

让远道而来的运动员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就是冬奥村的中国式浪漫!

  新闻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等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方诗颖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