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首个世界纪录诞生!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比赛中,原世界纪录保持者、本届冬奥会速滑男子5000米冠军、瑞典选手尼尔斯·范德普尔以12分30秒7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拿下本届冬奥会个人第二金。荷兰选手帕特里克·鲁斯特收获银牌,意大利选手达维德·吉奥托获得铜牌。
天天破纪录,“冰丝带”的冰为何如此丝滑?
如此频繁地打破纪录,除了选手本身的出色发挥之外,场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国家速滑馆的比赛场地,有着“最快的冰”的称号。
“冰丝带”的冰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项技术不仅环保,还能让整个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
在速度滑冰场地,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冰面越平整,通俗来说就越“丝滑”。这样的冰面更越有利于选手滑行,对不同区域的软硬度感受保持一致,速度不会受到冰面的影响,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
有了先进的技术,制冰的过程也马虎不得。“冰丝带”的制冰过程经历了底板清洁、底冰浇筑、喷漆画线、分层多次浇冰、冰眼敷设等多道工序。
建设过程中,还应用了激光测量技术,使冰面的平整度偏差尽量缩小。如此一来,一块光滑平整的冰场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而如何维护好这块“最快的冰”,更是一门学问。自场馆开放以来,在训练休息或者比赛间隙期间,工作人员会按赛程规则,进行浇水修冰。这样的程序保证了选手们能够在冰况良好的场地滑行。
比如在男子1500米比赛中,在大约一半选手出场后,比赛便进入暂停时段。三辆浇冰车驶上冰面,细致地对冰面进行修复。而比赛恢复进行后不久,两位选手便接连打破奥运纪录。
此外,在“冰丝带”使用期间,制冰师还需要不停地检测冰的厚度,对应地去修复冰场的平整度,受损严重的,可能需要化了重新冻。
“最快的冰”,为选手们提供更好展现自己的舞台,其背后是技术的支持和无数人的努力。未来几天,“冰丝带”还将进行10个小项的比赛,或许还会有更多纪录在这里产生。
原标题:“冰丝带”首个世界纪录!瑞典选手夺得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金牌
责任编辑:许海若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