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记者带你看冬奥|奥运徽章架起友谊桥梁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2月20日消息 特派记者 苏靓

“这个冰墩墩徽章好特别呀!我们可以交换吗?”北京冬奥会已经接近尾声,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热度仍居高不下。2月20日下午3点左右,北京新闻中心一层热闹非凡,不少工作人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围成一团,站在中心的男人身着白色外套,袖子上印着奥运五环标志,他面前摆着琳琅满目的奥运徽章。

奥林匹克徽章收藏者夏波光。特派记者 李昊 摄

这个男人是奥林匹克徽章收藏者夏波光。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他已经收藏了近2万枚奥运徽章,历史最长的一枚徽章是来自1980莫斯科奥运会。夏波光说,不少徽章是交换所得,奥运徽章不能用金钱衡量,在奥运会期间,徽章只能交换不能买卖,“交换徽章就是交换友谊”。

夏波光收藏的奥林匹克徽章展示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一层展区。特派记者 李昊 摄

“2008年,我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第一次感受徽章交换的热烈氛围,很喜欢这样的文化,从此便踏上收藏之旅。”夏波光告诉记者,他一直喜欢奥林匹克运动,收集奥运徽章是希望通过载体保留对奥运会的纪念。“每一个奥运会徽章都呈现了各国的特点、美好祝福,收藏徽章是留下对奥运的美好纪念。”夏波光说。

夏波光收藏的奥林匹克徽章展示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一层展区。特派记者 李昊 摄

在北京新闻中心一层,设有“奥运徽章时空交换站”,可以看到“最美北京”“双奥之城”“运动之美”等八个系列的徽章,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这里所展示的奥运徽章皆出自夏波光,由于收藏丰富、平易近人,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昵称夏波光为“夏老师”。

夏波光与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交换奥运徽章。特派记者 李昊 摄

每天下午,不少工作人员翘首以盼,等待夏波光前来交换徽章。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志愿者王利赟一天之内交换了4枚徽章,她说:“我第一次当奥运会的志愿者,在这里感受到了徽章文化,从今年开始,我要收集奥运徽章了。”

据悉,奥运徽章起源于希腊雅典,起初是用来区别运动员、官员和新闻媒体身份的圆纸牌。一些参赛选手通过交换身上所佩戴的圆纸牌,来传递彼此的美好祝福,奥运徽章交换的习俗因此产生。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韦晓凡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