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 对随意“刷脸”说“不”

  今天(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作为报告的起草人,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郭竞坤就报告中提到的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等内容进行了解读。

  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当事人姓郭,他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并拍照、录入指纹。之后野生动物世界将年卡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调整为人脸识别,但郭先生不同意人脸激活,由此引发纠纷。法院判决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先生办卡时拍摄的面部照片和指纹。

  我们来看这起案件,其实生活中,如此随意刷脸的情况还有很多,可能还需要更多像案件当事人郭先生这样的人来对随意刷脸说,“我不同意”。

  作为人脸识别“第一案”,这起案件有什么突破?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郭竞坤:“人脸识别第一案”诉到法院的时候,有关规则还是有空白的。案子进到法院,法院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地方,要给出一个结果。这个案子经历了一审、二审,裁判凸显法院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视,明确规则导向,树立行为界限,也为相关规则的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

  2021年7月,最高法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从“第一案”到以法律规范“刷脸”,传达了怎样的信号?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郭竞坤:最高法院专门针对一个具体问题专门出台一个司法解释是不多见的。司法规范“刷脸”,体现的是法院依法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鲜明态度。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要防范的是技术被滥用。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就是专门为规范“刷脸”出台的,是“小切口”解决民生关切的一次有益尝试,就是专门回应大家对人脸信息安全的担忧,作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明确规定宾馆、商场、银行等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的,构成侵权。比如,明确规定物业不得强制将“刷脸”作为出入小区唯一验证方式。再比如,明确规定手机软件不能通过捆绑授权强制索取个人信息,等等。接下来,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司法政策,既有力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又守护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总台央视记者 曾晓蕾 刘扬 祝田夫 李红叶 庞海波 袁雨 李程程 王思思)

原标题:最高法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 对随意“刷脸”说“不”

责任编辑:吉训侦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看天下

读懂中国放眼全球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