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项目应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 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3月26日上午,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B区主楼的第16层楼面建造完成。原本需要十来天的工期如今缩短到了一周,其“秘密”就藏在脚下的装配式预制构件中。

  “项目装配式构件主体结构部分包括定型模板、预制叠合板和预制楼梯。”该项目的技术经理吴为威介绍,装配式工业化生产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最大限度降低了人为误差。

  随坡就势、依水而建的图书馆是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重要的共享教学设施,也是园区的标志性建筑。施工方中建五局采用的装配式建筑工艺,助力项目跑出“加速度”。

3月26日,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工地,工程人员在安装装配式预制构件。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图书馆项目除了项目的构筑物和配套附属设施以外,其他均实施装配式方式建造。”吴为威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项目装配率为52.1%,预计将推动项目建设工期缩短3至4个月。

  将构件制作从项目现场转移到工厂,这样预制化、工业化的建筑方式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有助于减少材料浪费。

  在主楼的内隔墙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将横截面布满“圆洞”的蒸压陶粒混凝土墙板拼接组装到一起。

  “墙板上的‘圆洞’就是贯通的芯孔,我们可以直接沿着芯孔穿机电管线,实现墙板管线一体化。”吴为威说,传统的砌体墙是实心的,在穿机电管线时要通过切割重新开槽,造成了一定建筑材料的浪费,而这种在工厂按设计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构件绿色又节能。

  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工地”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也在步入智能化。“装配式建筑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除了生产构件的规格,还有现场的吊装点,模块之间的连接点等。”吴为威介绍,BIM(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帮助项目实现数字化、精细化和可视化管理,以上这些都能得出“最优解”。工人根据BIM应用和装配式建筑结合生成的图纸进行施工,既可以在加工切割过程中更加精准,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够让构件组装更加美观。

  (海南日报椰林3月27日电)

原标题: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项目应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构件工厂造 房子现场“拼”

责任编辑:林靖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