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的南海之滨,暖风拂面,浪激潮涌。启航近四年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年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人才集聚的态势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殷殷嘱托 海南答卷——海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报道”,聚焦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开展海南建设成就报道,敬请关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谭琦
一记猿啼,划破长空。
追着猿啼声,只见树枝间的母猿怀抱一只婴猿,又有新生命诞生,令人欣喜。2021年3月初,海南长臂猿B、D群两个家族群出生2只婴猿,作为海南特有的物种,其种群数量由2020年的5群33只增加至5群35只。
海南长臂猿D群婴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2只婴猿出生的消息,从海南的热带雨林传到了法国马赛,作为《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的重大成果,在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公布,得到多国生态专家的点赞。
镜头拉得远一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参天古树拔地而起,动物自由生长,畅快呼吸,它们的“家”越来越大,清澈的水源从这里流向全岛各地,滋养着千万居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提到,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验。
4年来,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建设初见成效。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列首批国家公园名单中;新能源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禁塑”地方法规;装配式建筑面积实现连续四年逐年翻番;“六水共治”攻坚战打响……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海南初见雏形。
天更蓝 空气质量持续优良取得新突破
2018年—2021年,海南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7微克/立方米、16微克/立方米、13微克/立方米、13微克/立方米。
“连续两年来,海南细颗粒物(PM2.5)控制在每立方米13微克,刷新了海南历史最低水平。”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介绍了海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
海南的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国榜单前列,这些肉眼看不到的改变,背后是长年累月的努力和付出。
几乎每年的除夕夜,当大家都沉浸在迎接新年来临的欢乐时刻时,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美兰分局工作人员刘超铭就会在城市道路上开展禁燃烟花爆竹的巡查工作,他需要通过大气微观站反馈的数据,走访重点路段和村庄等地,劝阻人们不要燃放烟花,全力降低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提高空气质量,管住源头很重要。
市民在选购新能源汽车。记者 吴兴财 摄
“新能源车成本更低,还没有污染。”海口快递运输司机吴浩去年驾驶的柴油货车因尾气超标被罚500元,今年刚换上了新能源货车,他觉得“真香”。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对大气污染来源进行分析,海南PM2.5来源主要为机动车等移动源尾气排放、扬尘、生物质燃烧、工业源等,其中机动车等移动源尾气排放对于PM2.5的“贡献”最大,占比约30%。
为应对尾气污染,海南已全面淘汰黄标车10万余辆,提前淘汰老旧柴油车1.7万余辆。走上海南街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挂着“绿牌”的新能源汽车在道路上奔驰。2021年,海南全省新能源车保有量达12.24万辆,增速达91%,位居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7.2%,同比上升约3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
停下车,走进工地。在海南越来越多的工地里已不见泥沙,替代的是一块块像积木般的装配式墙板。
海口江东新区1.5级企业港就是这样的“积木房”。“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我们施工仅用了8天。”海口江东新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张博说,整个项目从开工到完成建造,仅用了70多天,其中建筑部分共采用297个模块化箱体以及800吨钢结构构件建造而成,完成所有模块单元的吊装施工耗时8天。
拼积木式的建房不仅速度快,而且因为不用搅泥拌沙,扬尘污染大大降低。
施工现场的PM10等主要工地污染物的数据,一直保持在100微克/立方米上下,相比于150微克/立方米的超标临界线,还有较大的距离。
海南要争做“双碳”工作的优等生。4年来,海南强化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目标,并率先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三亚、琼中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海口入选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入选国家第一批APEC(亚太经合组织)低碳城镇项目……海南各地不断探索环保、节能、低碳的生产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
草更绿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在蓝天的映衬之下,草木树林绿意盎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内,有着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价值弥足珍贵。
霸王岭山脚下的苗村村民,每天清晨都听着海南长臂猿的猿啼声而起。“有时候听不见还不习惯,很担心它们好不好。”村民符霞早已将猿啼设为自己起床闹钟。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公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列其中。“这片土地仍有许多宝藏等待我们挖掘。”关注海南生态保护39年,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坦言,他在全国多地开展科研调查,但海南的这抹绿色,仍然是他心中一直记挂的地方。
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
这座花园如何建?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就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确定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第一批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项目。
海南这座绿色花园里,人与动物如何共生共存?为了给野生动植物“腾挪”出更多生存栖息的空间,海南开创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新模式,实施生态搬迁。
高峰村旧址,距离白沙县城3个小时的车程。记者 谭琦 摄
从远离县城3个小时车程的山间,搬到距离县城3公里的新农村,白沙高峰村村民符永政“激动得想哭”,这份激动的心情不仅是源于更加便捷的交通,他们生产生活的土地得到保留,还可以到城里打工,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而符永政曾经的村庄,将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让野生动植物有更大的家。
如果说森林离我们太遥远,走进城市里的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画面也仍然生动。
在海口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里,远道而来的“旅居客人”蜂虎又开始忙起了装修,每年4月到7月,它们都会如约来到海口繁殖生活。就在它们筑巢的不远处,迷彩观鸟屋里挤满了观鸟爱好者,不少爱好者每年都来这里“打卡”。
儋州湾的农田里,农户正忙着插秧,稻田里小鱼吸引着各种白鹭前来觅食;文昌会文湿地的滩涂上,小青脚鹬和赶海的阿婆拼“手速”饱餐一顿;东寨港湿地就在村庄旁边,黑脸琵鹭在水边悠闲地梳理着羽毛。
人类搬出去,动物搬进来。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联通原有的20余个保护地,涵盖了海南岛95%以上的原始林和55%以上的天然林,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稳妥推进,矿产项目已退出或不再开采,小水电有序退出,国家公园内热带雨林面积占比达73.89%,森林覆盖率增长至95.85%。
海南的这抹绿色还在不断延伸。
水更清 吹响“六水共治”攻坚号角
水清岸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幸福感的来源之一,水生态环境质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新年伊始,海南召开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将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优海水“六水共治”,把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保护好海南岛的“肾脏”。
这场会也吹响了“六水共治”攻坚战的号角。2月25日,海南省治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全省18个市县均已成立市县治水办,助力“六水共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六水共治”攻坚战的第一枪,打在“治污水”上。
早在2015年,海南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省域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行动。近三年来,海南全省聚焦“溯源、控污、扩容”持续发力,城镇内河湖总体水质在2021年达到了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
夜幕降临,美舍河旁的凤翔湿地公园已是周边市民休闲的首选地,还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多年前,这里是海口生态的“负资产”,黑臭的河流让市民不愿意靠近。
2021年10月,海南全省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91.3%、优良率45.2%,分别较治理前上升41.3个百分点和27.5个百分点,整体水质状况达到了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的黑臭水体得以消除,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一批恢复“水清岸绿”的美丽幸福河湖成为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新名片。
在澄迈瑞溪镇莲塘村,村民的生活污水顺着管道,经过多次过滤和预处理,流入层层水生植物的湿地系统中吸附净化,最终成为清澈的尾水,汇入村里的中央水塘。“村道上干净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曾维花对村里污水处理改进后带来的变化称赞不已。
2018年以来,海南全省累计投入154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到47万立方米/日,总处理规模达到175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网3800公里,总长度达到6800公里;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网空白区、雨污混流区,相当部分污染水体治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筑底线 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强调,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守护绿水青山,海南一直在探索最优路径。
4月7日,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的美丽“秋色”。记者 陈卫东摄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单独专章列入其中,一方面彰显了国家对加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从法律高度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出了刚性要求。
2018年以来,海南牢记“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营商环境一起作为自贸港建设三大核心竞争力来打造。
4年来,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新举措在海南落地。
海南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并投入使用,与“多规合一”深度融合;关停海南省1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实现全岛生活垃圾“零填埋”;海南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成为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的省份。
海南率先开展多个生态文明前沿领域的立法实践:在全国率先出台河长制湖长制法规,分级分类明确职责,实现了河长湖长履职及管理有法可依;出台全国首部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法规,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制定出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分区保护管理。
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海南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自贸港高质量的发展和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一幅绿水青山的画卷正在缓缓铺开,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海南,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