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4年来,在这道国家战略发展的时代考题上,海南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答卷。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我和我的自贸港”主题系列报道,关注制度创新、免税、教育、医疗、生态、园区、人才、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代表人物,围绕自贸港建设、生态建设、民生领域方面,聚焦在不同岗位上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自贸港建设者,以生动实例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者的精气神。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汪慧 梁振文 王子遥
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的殷殷嘱托。4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制度集成创新,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
在这一创新的浪潮中,有着一个个制度建设的规划者、参与者的默默奉献。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为海南一步步构筑起高质量的制度体系,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增添发展驱动力。
海南省委深改办改革和制度创新处处长许博:深耕细作推动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
9个人,4个月,引进30家科技孵化企业……以制度集成创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崖州湾国际农业科技孵化器运营团队自去年12月底以来,创造了漂亮的成绩单。
海南省委深改办改革和制度创新处处长许博
园区深化制度集成创新不断传来好消息,海南省委深改办改革和制度创新处处长许博在感到振奋的同时,责任和压力也更大了。“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推进这项工作,需要海南多个部门、区域协力。并且厚积薄发加快各领域突破,未来还需持久发力。”
身处自贸港建设前沿部门,几年来,许博一直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推进各项工作。在他的办公室,除了一沓沓厚厚的案头材料,随处可见各类改革创新理论书籍和各地自贸区产业规划及政策汇编,“吃透政策、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他常常以这样的要求与部门其他同志共勉。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政策设计在许多领域都是创新性的,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许博分析称,要完成相关政策的制度搭建,面临许多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问题与挑战,必须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来解决。在他看来,制度集成创新是破解海南自贸港建设难题的“万能钥匙”。
海南省委深改办改革和制度创新处的职责特殊,不仅要研究提出全省中长期改革规划建议,还要做好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推动,提出改革意见或者措施,更要指导、推动、评估各市县各部门(单位)开展制度创新工作。
如何让制度集成创新更好更快地在海南各个园区、市县开花结果?许博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狠抓改革落地和推广,对外推出了13批共123项制度创新案例,很多案例对营商环境优化、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及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5项案例获得中央肯定、6项案例得到国务院大督查全国通报表扬。”他高兴地分享道,比如“海南e登记”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平台上线三年以来,全省市场主体增长超过127%,其中企业增长超130%;日均新设企业数从2018年的159户增长到2021年的480户。
他接着介绍道,“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行政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
善于钻研业务的许博乐于创新工作方法。在制度落地过程中,他经常组织各部门探讨政策设计,听取市场主体的真实声音,搜集他们的诉求,从而推进一些“卡脖子”问题的破解。
“近两年,我们围绕制度创新举办了23期的自贸港学习沙龙。”许博说,沙龙汇聚了各厅局部门、园区负责人和一线企业。“这种碰撞颇具成效。”他表示,他还非常喜欢到园区去走走看看,去和企业对话,查找制度创新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如何完善政策短板。
2020年10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任务清单印发,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18个重点领域,提出60项制度集成创新工作任务。许博表示,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和基本完成的任务有44项,完成率达73.3%。
谈及推进制度创新的工作体会,许博表示,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高位谋划;二是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三是前瞻谋划,集群作战。
许博称,“全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都以制度创新为主要任务,我们密切关注上海等其他省份的创新做法,结合海南实际,积极借鉴、吸收、优化,加快推进我们的制度建设、营商环境建设。同时不能仅顾着埋头走路而忘了抬头看路,必须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建设需要、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谋划未来。”
对于下一步工作,许博有着清晰的计划,“在经济核心领域,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全岛封关运作、服务引进各类人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领域,加大联合攻关力度,提升工作能级,形成更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坚信,我们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自由贸易港。”
洋浦经济开发区航运产业项目办公室高级主管张海亮:从五天到当天办结 洋浦国际船舶登记程序获赞
“现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怎么减少接触,又能快速为企业办理业务?”4月11日,洋浦经济开发区航运产业项目办公室高级主管张海亮边翻阅相关文件,边和同事商量了相关事宜。2020年3月起,洋浦管委会成立船舶注册登记推进专班,梳理走访重点航运企业,宣介洋浦港船籍注册登记优惠政策。同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同年11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登记程序规定》出台。
洋浦经济开发区航运产业项目办公室高级主管张海亮
近年来,洋浦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航运营商环境,开展了船籍港政策的研究及安排工作,创设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船舶登记新程序。张海亮介绍,洋浦多部门联合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申请材料、压缩办结时限以及便利船舶换籍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探索,这些都是为进一步打造海南自贸港国际一流海事营商环境提供制度支撑。
“洋浦真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就把所有事情办好,时间也由之前的三至五天,到如今当天即可办结。”海南中远海运能源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佟明感慨地说,便捷高效的办事效率大大缩短了船舶转籍时间,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他表示,按以往的船舶落户手续办理程序,对转移登记的国内船舶,到港后持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登记,需要3至5个工作日,而在洋浦,允许申请人在上一港注销的同时,持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登记,实现“无缝衔接”,解决船舶转籍“不停航”的问题。降低了船舶转移登记时间及经济成本,提升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为解决了省内其他地区航运企业船舶注册“中国洋浦港”船籍港问题,海南推出“全岛一港”创建国际船舶注册机制。国际船舶登记流程从原来的“三级审查”简化为“两级审查”。同时,以“并联办理”优化登记事项,对涉及海事管理机构签发18种船舶证书及文书实施并联办理,实现“只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洋浦还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多证联办,平均为每艘国际船舶节省近90%的办证时间。
“‘国际船舶登记中心’正在筹备中,将为制度的实施提供机构保障。”张海亮说,洋浦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大厦,建成后将进一步汇集海事、海关、税务等相关服务部门,使得航运相关“一站式”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张海亮表示,在制度集成创新的大力推动下,众多船企纷纷选择落户洋浦。截至目前,已有33艘船舶登记“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总运力达516.78万载重吨,极大带动了航运要素在我省快速集聚,加速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