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4年来,在这道国家战略发展的时代考题上,海南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答卷。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我和我的自贸港”主题系列报道,关注制度创新、免税、教育、医疗、生态、园区、人才、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代表人物,围绕自贸港建设、生态建设、民生领域方面,聚焦在不同岗位上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自贸港建设者,以生动实例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者的精气神。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杜倬荷 汪慧 易帆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过去四年,海南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奏响练内功、转动能、引外力“经济转型三部曲”,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交出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
海南三次产业结构从22.6:22.1:55.3演变为19.4:19.1:61.5,非农经济占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3+1”主导产业中,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均快于全省GDP增速;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快于第一产业增速1.3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超过经济总体水平的较快增长,形成了“火车头”拉动作用,已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个个亮眼的数据彰显出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调理肌体”转向“强身健体”。而这一张张优秀的答卷,是海南各产业领域建设者开拓进取、奋勇拼搏的成果。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推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新篇章。
海南省科技特派员周兆禧:
黄皮树下种大蒜,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
“从‘懒汉经济’到‘一村一品’,是周教授和他的团队辛勤付出的成果!”近日,临高县东英镇居留村的村民穿梭在果林里,给黄皮、火龙果等果树修枝剪叶。一说起周兆禧和他的团队,村民们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周兆禧是海南省科技特派员和省“三区”(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2019年被派遣至临高县东英等镇,带领其“三区”科技服务团队致力于优稀特色果树的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为该镇送技术、送服务、送培训、送人才,把科技文章写深写实。
海南省科技特派员和省“三区”科技人才周兆禧。记者 李昊 摄
初到东英镇时,周兆禧发现,临高县东英镇有5.6万亩林地,大多种的是浆纸林、传统甘蔗等低产值作物,亩产效益低,每亩年产值仅2000~3000元,扣除成本后利润更是所剩无几,被称为“懒汉经济”。
要发展产业项目,让农民致富,助力振兴乡村,做什么好呢?
“我们团队在反复论证后,认为这里适合种植黄皮特色果树。”周兆禧表示,该村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产业有待调整优化升级,缺乏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导致管理技术差,科技含量低,产值效益低。
与镇委镇政府及村委会两委商讨后,周兆禧组建科技特派团决定充分发挥该镇气候条件优势,聚焦“名稀优特”品种,先打造400亩黄皮种植基地,再以黄皮间作大蒜创新栽培模式拓展种植面积,逐步淘汰低产值作物,“以林还林”要效益,实现短期作物脱贫,长短作物叠加致富的发展规划。
然而,改革之路并不容易,最难的是思想的“破冰”。“刚开始村民们都不理解,认为又难又麻烦,愿意配合的更是寥寥无几。看大家这样,我是急在心里。”周兆禧回忆道,为了改变村民们的想法,他与团队和村党支部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促产业发展,开展了系列培训课程,并深入田间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黄皮和大蒜的种植技术……看到有村民种出了成果,种出了效益,大家才慢慢开始接受,将更多的目光投注至黄皮的种植上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此外,周兆禧还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科技+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共建+农户”的发展模式;其所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第四、五党支部还与居留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了“短期作物促进脱贫,长短期作物叠加促进致富”的产业发展规划。
自2019年以来,该镇共建黄皮间作大蒜创新栽培模式示范基地800亩,半年内间作的大蒜亩产值实现了9000元以上,扣除成本后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2020年,借助周兆禧团队的创新栽培技术,东英镇居留村实现了全村60余户共270余人脱贫,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黄皮间作大蒜亩产值超过1万元。同年6月,黄皮陆续开始结果,按市场价计算20元/kg,黄皮的年产值达2万元/亩,加之间作大蒜的效益,该镇总效益达近2万元/亩,农民实现增收,黄皮间作大蒜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村一品”。
这一发展思路与模式,周兆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还落地于五指山、保亭等市县。“看着乡村经济越来越好,我就越开心越有干劲,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周兆禧说,未来,他与团队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三农”工作,加大“两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引导培育更多致富带头人。
同时,继续深耕“名稀特优”品种研发,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海南落地开花。
三亚亚太金融(基金)小镇创始人、镇长张焱:
做好基金投资类企业服务,吸引国内外金融资源汇聚海南
金融人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早在2017年,海南就迎来在首个金融创新园区——三亚亚太金融(基金)小镇的建设落地,创始人张焱博士坚定地看好海南这片热土,离开了他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北京来到三亚开拓他的金融事业。
几年来,借助自贸港建设政策东风,小镇迎来迅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国金融基金小镇的创新实践基地,发起基金规模上千亿。
三亚亚太金融(基金)小镇创始人、镇长张焱。受访者供图
自贸港政策让金融小镇迎来绝佳机遇
张焱表示,金融是企业的血液,随着税收、人才、住房等方面的系列优惠政策出台,海南的金融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双15%”的税收优惠、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等政策,将吸引一大批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海南,“小镇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会尽全力做好基金投资类企业服务,积极引入国内外金融资源落地海南产业。”他说道。
在张焱看来,海南自贸港系列政策对私募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在税收方面,私募基金涉及的主要税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综合所得税及个人经营所得税三种,创投类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高管个人可以享受工资薪金综合所得15%优惠,有限合伙的LP投资个人可以享受经营所得的15%优惠。
他还告诉记者,海南鼓励国际化投资,无论是海南在2020年10月出台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及2021年4月出台的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系列政策,都具有门槛低、申请快、额度高的特点。
睿智、绅士,这是张焱给人第一印象,深入交谈可以发现,他对工作非常勤勉、细致。虽然身为管理者,但是很多企业入驻的事宜,他都亲力亲为,只要是有意向入驻海南的基金投资企业,他都对接、考察、服务,并及时、精准地给予业务指导,帮助其尽快落地。
“我们对企业的承诺是‘快速注册’,小镇提供‘一次不用跑’的一站式服务,全程办理入驻申请、金融局审批、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审核、营业执照出具、刻章、税务、银行开户等手续。”他说,海南目前既可以注册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有限合伙企业,还可以注册投资公司和投资类有限合伙企业,享有投资类公司注册的绿色通道,两周内完成注册。
奔走各大城市做好政策宣介和专业服务
服务好企业的落户和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其中政策宣介就是重要一环。杭州、上海、北京……近几年,张焱不停地在全国各个城市奔走,面向企业宣讲海南自贸港政策和入驻路径。
“我们召开了很多宣讲会,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座无虚席,可以看出海南自贸港的热度和企业对投资海南的信心。”他谈道,“我希望通过我的实际行动,让企业来到海南后,感受到的不仅是真金白银的实惠、优良的营商环境、度假般的工作环境,还有一份幸福感和归属感。”为此,很多企业注册后,他们还会提供办公入驻及户口房屋车辆办理、税务财政及产品法律架构咨询服务、项目对接交易等支持。
张焱接着告诉记者,小镇提出构建“自贸港金融总部基地,国际化基金聚集平台”的目标,由著名金融学家夏斌参事担任小镇荣誉镇长,WTO贸易专家龙永图担任荣誉顾问。在发展模式上,小镇构建三位一体(产:基金;学:培训;研:研究)共生金融业态。
五年来,张焱见证了这座金融小镇从无到有,也见证了自贸港建设带动的入驻热潮。
截至2022年4月10日,小镇已入驻企业上千家,注册资本756亿元。发起基金规模1000亿元,2019年实现税收2529万元,2020年实现税收7300万元,2021年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
张焱坦言,他热爱这座海岛,希望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业务经验,做好海南金融业和自贸港建设的贡献者、服务者。
“2021年小镇新增私募管理类公司111家,全国金融基金园区增速第一,2022最近两个半月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成功的管理公司32家,全国金融基金类园区增速第一。”手持这份成绩单,张焱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投身海南的梦想,“有政策的加持,我对小镇发展,对海南金融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展望道。
乐东哈密瓜种植大户王斌:
创业人越闯越有劲,哈密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疫情压力下,海南哈密瓜仍有5元一斤的收购价,这全得益于海南蜜瓜好的品质。”4月14日,海南乐东光伏神农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对记者说道,千余亩沙土地的白色大棚内,一颗颗沉甸甸的翠绿哈密瓜长势喜人,从光伏神农基地采摘下来的哈密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成功出口到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在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打造的双轮驱动下,王斌对哈密瓜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乐东哈密瓜种植大户王斌。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过六旬的王斌是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求雨村人,1997年退役回乡创业,他一眼就瞄中海南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决心做农业生产。起初,王斌发展对虾养殖,原本干得不错,但由于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2000年左右,环保政策的出台,要求企业退塘还耕,投资的产业眼看“打水漂”,但王斌却不仅主动带头退塘还耕,还积极主动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宣传退塘还耕的重要性。
在王斌看来,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党员他更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做出表率。虾塘没有了,王斌却不气馁,他利用退塘的耕地摸索着种植西瓜,在摸索种植的过程中,王斌发现种植哈密瓜更加符合当地的天然优势。说干就干,他立即赶赴新疆学习种植技术,开始乐东密瓜种植之路。
王斌说,刚开始摸索种植时并不是一帆风顺,从新疆引种过来的植株还不完全适应乐东当地的气候,他天天扎在种植棚里,从温度、天气变化的影响、从株距的测量、从施肥的用量、从搭棚、盖膜、下种、移苗、吊藤、授粉、吊瓜每个环节的操作,都一一记录下来。试验田从一亩、两亩扩大到数十亩。最终,王斌带领技术人员研究出了适应当地的哈密瓜种植技术。
种出了好瓜,在销售环节却“卡壳”,为了解决哈密瓜的销售难题,王斌带着地里的哈密瓜赶赴广州等市场,把哈密瓜免费带给客商品尝,了解了乐东哈密瓜的优良品质后,基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在王斌的苦心经营下,哈密瓜种植基地从十亩、五十亩、一直扩种到一千余亩,乐东当地的哈密瓜产业渐有起色,带动了餐饮、运输、服务和大棚搭建等上下游链条的发展。
2018年,王斌在佛罗镇求雨村种植核心区域和佛罗镇政府成立佛罗镇乐东蜜瓜产业扶贫项目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帮扶全镇贫困户579户2552人,发展种植沙地哈密瓜538亩。通过入股固定分红、务工计劳酬、培训技能的模式增加困难户收入、扶智自我创业。2021年,公司担当起建设佛罗镇乐东蜜瓜产业强镇项目的建设,兴建100多亩智能水肥一体化种植大棚,研发推广乐东蜜瓜种植标准化以及种子研发试种。
王斌带领着乡亲们越闯越有劲,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正积极响应乐东县政府的号召,参与筹备成立哈密瓜产业协会,协会成立后,将进一步推进哈密瓜产业品牌化、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建设,让哈密瓜产业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王牌”项目。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