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狼疮日丨狼疮患者如何饮食?海南医生:应“三低饮食” 木瓜柠檬不宜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5月10日消息(记者王洪旭)5月10日,是世界狼疮日。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皮肤、心、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脏器组织,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治疗花费大,令人谈之色变。那么,什么是红斑狼疮?狼疮患者能怀孕吗?狼疮患者应该如何饮食?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免疫风湿科主任陈维飞,为大家释疑和支招。

  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 认识不够常延误诊疗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陈维飞表示,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起广泛的器官炎症和组织损伤。多见于育龄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0,我国患病率约为30-70/10万。

  其中,人们常常谈“狼”色变,因为它比较凶险,且因患者对该病认识不够常就诊于其他科室而延误诊疗。

  陈维飞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多样,轻者只是影响皮肤关节,重者影响到血液系统、肝脏、肾脏、心脏、肺脏及神经系统。因此有“狼疮无所不为”“一百个狼疮一百个样”的说法。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身表现为:发热、疲乏、体重减轻等;局部表现及器官受累:皮肤黏膜:颊部红斑、脱发、黏膜溃疡等;骨骼肌肉:关节炎、关节痛、肌痛、肌炎等;浆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肾脏: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等;神经系统:认知障碍、抑郁、精神病等;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消化系统:蛋白丢失性肠病、假性肠梗阻等。

  选择适宜时机 狼疮患者能怀孕

  狼疮患者能怀孕吗?陈维飞表示,雌激素升高可加重狼疮患者病情,妊娠可引起雌激素水平上升及加重各脏器负担,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另外狼疮对妊娠也有影响,所以,过去认为狼疮患者不宜妊娠;但随着全球对狼疮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的认识逐渐提高,只要选择适宜妊娠时机,狼疮患者拥有健康宝宝也不再是一个奢望。

  目前,狼疮治疗将尽可能低的糖皮质激素剂量维持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并预防所有器官疾病复发。根据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拟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中,一般治疗包括: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染发剂、纹眉剂)、防晒、适度运动、心理支持、戒烟等;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其他治疗:血液净化、造血干细胞移植、静注免疫球蛋白等。

  狼疮患者应“三低饮食” 不宜吃火龙果木瓜

  狼疮患者应该如何饮食?陈维飞表示,狼疮患者需长期服用激素药物治疗,而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血糖、血压、血脂升高,所以狼疮患者饮食原则以低盐、低糖、低脂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第一,摄入充足优质蛋白

  肾功能正常者:每日摄入正常量的优质蛋白(0.8~1.2 g/kg·d),包括肉类、奶制品、蛋类、豆类等。

  肾功能不全者:应以动物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肉。但蛋白摄入量不超过0.8g/kg·d。

  第二,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每日可摄入食盐不超过2 g(约1牙膏盖食盐中含钠0.8 g)或者酱油不超过10 ml。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可多选择鱼类、冬瓜、土豆、黄瓜、山药、胡萝卜等。

  低糖饮食:血糖较高的患者应少吃含糖高的食物,注意少食多餐,加餐可选择玉米、黄瓜、无糖饼干等。

  第三,注意补充钙质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补钙。可选择低脂或者无脂乳制品,同时适量摄入鱼肉、蛋黄补充维生素D。

  第四,不宜吃火龙果木瓜等食物

  芹菜、香菜、蘑菇、香菇、菠菜、无花果、火龙果、木瓜、柠檬等易引起光敏感,而不宜食用;辣椒、葱蒜、青椒等热性食物并非绝对忌口,但不宜多食;肥鸭、动物肝脏、猪油、羊肉、鳗鱼等含糖量较高易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因而不宜食用。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靖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