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调查·唤醒沉睡的财富(下) | 从复耕复种到精深发展 海南应如何打造农业“聚宝盆”?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天下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农业也一样。

  在耕地复耕上,文教镇的文南村可以算是文昌市的“优等生”。

  经过两年努力,文南村“消灭”了撂荒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永青说起这一点时,脸带一丝自豪。但提到村集体公司的盈利,他有些不好意思:“除去耕种成本和村民的工资,去年大概只挣了两三万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观察到,各村镇大多是通过“稻菜轮作”的方式复耕复垦,由于种粮收益不高,各类反季节瓜菜成了“赚钱担当”。但初级农产品收成受气候影响,售价受市场影响,涨跌起伏是常有的事。村集体企业即便这一年能靠瓜菜盈利给村民发工资,也无法保障下一年稳赚不赔,加上前期土壤改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费不赀,企业运营的风险点显而易见。

  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认为,撂荒地复耕复垦,只是“千里长征”第一步。长远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种苗研发、田间管理,到产业链延伸、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

  种稻米,如何提高收益?

  规模化经营是基础

  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种稻不赚钱”。这或许是现下海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不代表未来也要如此。

  文昌各乡镇推进耕地复耕时,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推动土地流转,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农民靠一亩三分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农村一些田地看似集中连片,实则使用权属分散,不好流转。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所在,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不损害村民的利益,是土地流转必须研究的课题,应该探索将分散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既让百姓放心,又便于集约化生产。通过集体经济流转土地后,可将土地托管给村委会、种植大户,或村集体公司、合作社等统一代耕、代种、收割,目前海口、万宁等地已逐步探索出适用于当地实际情况的路径。

  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研究员唐清杰也认为,集约化生产是水稻生产的必由之路。在他的研究中,一组数据直观地佐证了他的观点:一般季节水稻管理定额是人均4-6.67公顷,而在机械化水平高的种稻区,人均管理定额可以增加至20-33.33公顷。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也就无法带来规模效益。要促使水稻升级增效,就必须打破分散经营模式,加快集约化生产步伐,解决谁来种粮、如何更好地种粮等问题。

  育种是核心技术

  许多人认为海南米香味不足、口感不佳,市场“能见度”不高。

  的确,即便在海南本地,各大商超内都鲜少见到海南米摆上货架,它们多以无品牌散装米的形式出现在农贸市场。

   文昌各村镇大多是通过“稻菜轮作”的方式推进复耕复垦,由于种粮收益不高,各类反季节瓜菜成了“赚钱担当”。记者 周静泊 摄

  “因为过去海南农民种稻,种的是自己的口粮,不作为商品对外出售,在品种选择上不会过多考虑各地消费者的口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从日本的越光米,到泰国茉莉香米,优良品种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海南水稻的亩产效益要提上去,需要找到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在唐清杰看来,目前海南水稻品种的特色优势不强,优质稻和功能保健稻等突破性新品种缺乏,个别抗性性状缺陷明显,应用范围较窄。虽然每年冬季,全国农业育种人才大量聚集海南,科研投入也倾向于南繁育种保障,但针对海南本土水稻的育种科研人员及经费不足,缺乏良种攻关专项研究。此外,海南的地租、劳务、运输成本高,种子生产硬件设施薄弱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土水稻品种的研发。

  “海南应该建立相对固定的省级种质资源圃,对现有的种质资源进行保存、精准鉴定、整理、创新利用,挖掘和保护性状特色的种质资源,特别是要加大对优异种质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系统科学的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平台。”唐清杰建议,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选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将龙头企业敏锐的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广阔的市场营销网络、灵活的运作机制,与科研单位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科研贮备结合起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优质新水稻品种研究和更新。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科研人员付出一生的努力和心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建明认为,海南应大胆革新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田野里。

  向田间管理要效能

  田间管理是否精细,对作物产量有关键影响。

  出于科研和技术推广需要,高建明每周都得往地里跑几趟。在他眼里,海南农民的耕作模式较为粗放和守旧。

  这和留村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脱不开干系,新技术推广有门槛。

  “农民很难接受新生事物,无论是新的种苗,还是新的技术。他们要‘眼见为实’,看到实在的收益后,才会有所尝试。”高建明说。

  虽然从市县到乡镇都有农技推广部门,但有时技术指导并不到位。文昌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庄令坦言,部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存在学习不足、技术不强、专业水平有限的问题,且越往基层人手越少,有时会出现“在岗不在位”的情况。

  如何补充基层的农业技术指导力量,将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田间地头?高建明认为,从他多年走村串户推广种植技术的经验来看,科研人员研发新型种植技术、设施时,最忌“不接地气”,将不够成熟、成本太高、应用太复杂的技术介绍给农民。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村民在水田里为稻子施肥。记者 周静泊 摄

  “向农民推广的技术,得简单、有效,使用后能提高效益,必须同时满足这三点。”高建明建议政府可以根据当地需求成立项目,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技术科研人员广发“英雄榜”,鼓励科研人员申请、竞争,政府从中选择符合需求、成熟的技术,在当地示范推广。

  高效农业,如何做精做深?

  打“特色牌”向深加工突围

  要使农业更“高效”,深加工是其中的“必修课”。

  已经有稻米企业在这条路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三年前,海口市红旗镇墨桥村将撂荒地开发为琼山福稻生态大米种植基地,携手企业五田家共同打造“琼山福稻”区域公共品牌。

  海南省水稻协会会长、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星在接受新海南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海南水稻的优势在于生长周期短、产量较高、一年四季都有新米。海南水稻产业要在市场突围,可考虑把重心放在特色差异化加工环节。五田家就在加工上做出尝试:将煮饭口感不佳的红米加工成红米花,用其甜脆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把黑米加工成黑米茶,既能保存营养物质又便携方便食用……

  “不再是单纯卖米,而是对不同特色的稻米进行精细化加工,不仅能提升稻米的产品附加值,又能让水稻的产业链进一步升级。”他说。

  和收购价便宜、稳定的稻米不同,瓜果菜等农产品往深加工发展,遇到的阻力更多。

  瓜果菜的收成和价格受天气和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很大,有时上市时间相差一个月,价格能差数倍。且随着温室大棚应用普及,海南反季节瓜菜的优势逐渐缩小。

  浙江人池女士一家专业种瓜,去年,她丈夫的公司签了合同,在文昌昌洒发发瓜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种西瓜。4月中旬,今年种的第一造西瓜收获已到尾声。

  “种瓜就像炒股,价格大起大落,习惯了。”池女士说,海南的西瓜,销售“黄金期”在春节左右。那时别的地方西瓜还没上市,过年消费需求又高,卖到北方,价格有时能到8、9元一斤。但今年气候反常,气温偏低,瓜的成熟期延后,收购价回落至3元左右。

  池女士在文昌昌洒发发瓜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种的西瓜。今年海南气温偏低,西瓜上市时间受影响。记者 周静泊 摄

  每当海南的瓜果菜遇到低迷的市场行情,甚至出现滞销时,总有人呼吁海南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给价低难销的农产品“救急救难”。实际上,农民将新鲜瓜果菜卖给消费者,卖的是“商品”,而卖给加工企业,瓜果菜就成了“原料”。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加工企业能承担的原料价格并不算高,让农民保本?可以,盈利?难。

  “海南种植瓜果菜的土地、人力成本比东南亚高,加工企业更倾向于进口东南亚的低价农产品作为原料。”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种植规模偏小,发展大规模农产品加工容易出现原料供应不上的情况。不过,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相关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会给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相关业内专家建议,从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比重来看,农产品加工能够提高附加值,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海南各地可考虑尝试走“小而精”的路子,将农产品加工成特色产品,重“质”而非“量”,这样准入门槛不算高,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

  以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回流

  “未来海南的农业还是要往精品化发展,精细化管理,高投入、高产出。”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无论是提升田间管理水平,还是拓宽销路、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促进高效农业发展,都需要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作为支撑。改变务农劳动力老弱、文化水平低的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了,农村劳动力亟须补充新鲜血液,吸引农业人才。”庄令建议政府可委托省内农业相关院校,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以解决需求。

  唐清杰建议海南应加强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种业安全“卡脖子”问题的人才培养,重点聚焦生物育种、耕地保护等领域,整合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力量,跨系统、院高校、跨学科合作,协同攻关,争取在农业重大科技有所突破。

  “科研机构、教学机构、推广部门应协同合作,缺一不可。”他说。

  除了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农业技术人员外,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认为,长远来看,海南要通过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完善教育、医疗、生活娱乐设施等配套,才能真正吸引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向农业聚集,切实带动乡村振兴。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马玉琴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