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史若木 摄影报道)一块黎锦,方寸间凝聚起古人的审美;一座船屋,衡宇间架起古人的智慧;一首民歌,欧呀间响起古人的旋律……近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省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采访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传递海南在历史发展中沉淀的文化自信。
“用于制作黎锦的线和染料都是自产的,这是东方黎锦独有的特点。”符永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她说东方黎锦的图案自成一派,主要体现当地特色,如人形纹、树纹、动物纹、太阳纹等共300多种。
为了能将祖宗留下来的“活化石”传承下去,每到周末,符永英总会提前准备一些糖果,来迎接村里的孩子。“孩子来跟我学织黎锦,累了或者疲倦了,就拿点糖果给孩子们吃,吃完继续学。”符永英说,她还会定期到东和中学、东方职业学院给学生们上课,每周一天共三节课。
符永英是传承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五指山市刘兰香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人,她的目标是带领更多的村民学会这项技艺,并通过黎锦发家致富。在教村民学习黎锦的过程中,刘兰香建了黎锦公司,未来她打算结合市场,设计出市场欢迎且不改变黎锦特色的产品。
除了黎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方市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同样出彩。
“泥土稻草混合糊墙,茅草为顶,冬暖夏凉。”现年65岁的符春英是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他自小住在船型屋,自18岁开始学习建船型屋,至今为止,他在白查村自建了2座船型屋、帮着白查村的亲戚邻居建了50多座船型屋。“屋内9根柱子让船型屋很牢固。”符春英说,其中三根高大的柱子象征男性,六根柱子象征女性,意思是一个家庭由男女组成的。
在白查村,共有81间船型屋和6间谷仓,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船型屋,白查村71户350余人已整村搬迁至新村。2015年,白查村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我省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有44个,有民歌舞蹈、晒盐技艺、骨器制作技艺等等,它们都具有海南本土特色,代表着海南的风土人情,反映着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海南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不断在保护与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机。
原标题:海南省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多市县 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责任编辑:韦晓凡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