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购物节历经10余年,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固定模式,“惊爆价”“爆品”“秒杀”……从这些标配活动中寻找惊喜似乎是消费者参与“6·18”大促的一大动力。抹去了以往轰轰烈烈的“惊喜”,今年的“6·18”大促,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各大电商平台将用什么取悦消费者?
“6·18”大促是上半年度的电商收官之战,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促销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市场销量逐年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各地受到疫情防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如今正在恢复阶段,各地纷纷制定了鼓励产业复苏、刺激消费的政策。因此,“6·18”大促正当其时,平台和商家应把握好机会,发挥出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为经济复苏发展做出贡献。
电商购物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消费模式,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商业模式持续迭代升级,具有充沛的市场创新活力,赢得亿万消费者的支持,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电商购物也存在很多乱象,诸如刷量、刷单、假货、抄袭侵权、价格战、价格欺诈等,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破坏了行业生态环境,令电商购物的形象下滑。而这些乱象,在“6·18”“双十一”等各大购物节期间,则会集中式爆发出来,恶果显得尤为突出。
电商购物乱象长期存在,且治而不绝,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感,不利于电商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部门与平台通力合作,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将各种乱象清理掉,建立一个干净有序的购物环境。因此,在“6·18”大促来临之际,监管部门有必要提前介入,给电商平台立规矩,采取实时巡查、智能防范、严厉处罚等综合监管措施,督促平台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遏制乱象发生。
当下,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阶段,低价低质产品的市场需求随之下滑,单纯价格战的吸引力逐步消减,消费者的要求愈来愈高,也更愿意为优质商品和品质服务“埋单”。而且,电商平台在大促时所使出的促销“套路”,已经变成了“烧脑游戏”,增加了购物难度,令消费者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劝退”了很多消费者。
平台应注意规避行业问题,提高思想格局,别只盯着眼前利益,需要重视促销节的社会价值,主动承担起促消费、稳经济、稳民生的社会责任,通过努力将市场“蛋糕”做大做优,来获得更持久的利益回报。因此,电商平台在做“6·18”大促时,要由拼价格转向拼品质,多多推荐优价好物,不再玩弄促销“套路”,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福利,让消费者打消顾虑,放心大胆购物,推动消费经济尽快复苏发展。(江德斌)
责任编辑:沈秋阳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