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精彩·自贸港的年轻人|这群海大学生以“海潮之力”接力奔赴与乡村孩子的约定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在海南大学,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学习不同的专业,每年夏天却接力奔赴一场与乡村孩子的约定。海南大学海潮公益团队自2019年成立以来,每年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陵水乡村学校支教。他们给农村孩子送去新鲜的知识,带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这群90后、00后大学生多数来自城市,从小没吃过苦;少部分人从闭塞的农村走来,立志让更多农村孩子“走出去”。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背景,他们都甘愿十多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打地铺,只为心中共同的“爱”。

以海潮之力 换教育大爱

2019年,海南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龙文彬接触到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得知海南乡村支教活动志愿者缺乏。“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支教,让更多农村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一个想法在龙文彬脑海生成。

龙文彬考取海南大学,成为村里走出来的首批大学生。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当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孩子展翅高飞后,想要为乡村做点有意义的事儿。

龙文彬的同班同学张嘉怡来自河北保定一个相对宽裕的家庭,她对农村原本是陌生的,大一参加学校的支教活动让她开始关注农村。

出身不同,他们却找到新的共同起点。龙文彬和张嘉怡一拍即合,二人于2019年5月发起成立海潮公益团队。 “以海潮之力 换教育大爱”,正如团队的口号,二人希望这个公益组织能为农村孩子送去如潮水般绵延不绝的“爱”。

团队成立之初,知名度不够,张嘉怡和龙文彬便广泛发动同学、舍友加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天共吸引31名志愿者。志愿者有了,迎面而来的是棘手的资金问题。为了让首期支教活动顺利开启,龙文彬和张嘉怡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无奈还是杯水车薪。他们只能在朋友圈发起募捐,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才凑齐首期支教的费用。“我高中学校的校长看到募捐消息,发动全校师生一起捐款,让我很感动。”龙文彬说。

为了把课程上得丰富,真正帮到孩子,张嘉怡带领志愿者们精心“备课”。他们发挥专业优势,除了为孩子们开设语文、数学等学科类课程辅导,还精心设计了英语口语课、折纸课、舞蹈课、演讲与口才课等。

疫情下搭建空中课堂 线上“赴约”

2019年 7月,31名志愿者跨越200多公里,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中心小学武山分校。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住在学校办公室,把从海口带来的席子或瑜伽垫展开铺在地上,10多个人挤在一间房子打地铺;他们从村里的集市买来食材,自己做饭;洗澡则只能在公共厕所洗冷水澡……艰苦的条件并没吓退他们。

海潮志愿者们的到来让光坡镇的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不仅中心学校的小学生们,周边村庄的幼儿也纷纷被家长送来“学习”。在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中,志愿者带着学生们上有趣的课,和他们一起游戏互动,成为“好朋友”。

2019年海潮志愿团队首届志愿者到陵水乡村小学支教。海潮志愿供图

2019年海潮志愿团队首届志愿者们合影。海潮志愿供图

同年10月,志愿者们把30个孩子接到海口游学,参观了海南大学、博物馆等,让他们真正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学校的硬件出乎我的意料,多媒体黑板、现代化的教学楼……”离开农村多年,再次返回乡村小学,龙文彬发现新的变化,但是他注意到乡村学校艺体课程老师仍然缺乏。因此,海潮志愿者们带来的艺体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让龙文彬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六年级的女孩绘画天赋很好,但父母却并没有培养孩子的意识,只期待她早点读完书出来赚钱养家。“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希望我们的课程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让更多孩子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龙文彬说。

首期支教结束后,张嘉怡和龙文彬积极总结经验,他们开始忙着招募第二批志愿者,期待来年把课程做得更出彩。不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每年暑期奔赴乡村,是与孩子们的约定,怎能爽约?”张嘉怡和龙文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期待疫情早点结束。然而,2020年暑期近在眼前,疫情依然在。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又不“爽约”,海潮志愿者们想到了开设空中课堂。他们面向海南大学征集“线上课程”。最终,共募集42集网课视频,并投放至陵水光坡中心小学武山分校。网课内容涵盖了英语、国学、书法、舞蹈、科普知识等不同类别,志愿者们在网上奔赴与乡村孩子们的约定。

海潮志愿者们教孩子吹陶笛。海潮志愿供图

海潮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海潮志愿供图

流水的志愿者 铁打的支教情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运转,在2020年,张嘉怡开始招募新的管理者。“主要对支教有热情,优先选择有过支教经验的同学。”张嘉怡说,让她感动的是,后来的管理者都很能干,确保后续每年支教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张嘉怡和龙文彬“退位”不“退岗”,他们仍持续做好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并给予后来者必要的指导。

2021年7月,在张嘉怡考研的关键时刻,仍抽出时间到陵水支教,指导工作。即便如今作为北京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她仍时刻关注、指导着团队工作。而留在海南创业的龙文彬也经常到陵水和校长交流沟通,为团队做好“外联”工作。

在志愿者们的接续努力下,短短2年,海潮志愿团队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与此前靠“游说”吸引志愿者不同,到2021年,不仅本专业的学生,海南大学其他专业学生也纷纷主动报名,一名香港大学的大三学生也加入该团队。海潮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两所新学校——陵水光坡中心小学章宪分校、陵水光坡镇坡尾小学。志愿者们开设的课程也日渐丰富,扎染课、脸谱课、竖笛课等都让乡村非孩子耳目一新。

海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赵伟诚在2021年时曾作为志愿者到陵水支教,并以优异的表现当选今年的团队管理者。今年7月,团队41位志愿者分赴坡尾小学、章县分校支教。在疫情背景下,这场支教的开展实属不易。“大学生放假比小学生早,又加上今年有台风天气、疫情影响等,需要我们不断跟陵水教育部门和学校沟通,商量时间,也要和志愿者做好解释工作。”赵伟诚说,所幸运,最终,他们顺利成行。

赵伟诚作为队长,既要做好团队管理,也要深入课堂,与小朋友们互动,他负责体育课程。40分钟的课堂,往往倾注数倍时间的心血。写教案、备课,赵伟诚都毫不马虎。

即便支教志愿活动很辛苦,赵伟诚却甘之如饴。男孩轩轩一家是省外人,父母忙着做点小生意,轩轩常常没吃早餐就来学校上课。赵伟诚了解到该情况后,把轩轩带到宿舍给他做饭吃。一个小女孩喜欢海潮志愿者老师们上的课,父母却让在家看弟弟志愿者们得知情况后和女孩的妈妈打了一通电话,女孩这才每天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的笑容和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赵伟诚说。

经过两年的参与,从普通志愿者到团队管理者,赵伟诚发现,海潮志愿团队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202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徐佳蕊作为“海潮志愿者”,于今年暑期到陵水光坡中心小学章宪分校支教。00后的她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完全不懂怎么样和孩子交流,更别说教孩子。为了更快地适应支教生活,她主动在网上搜索学习教育视频,心理学、音乐、手工、绘画相关知识,但凡和孩子有关系的教学方式和交流方式,她都学了个遍。“从那一刻开始,我变成一个大人了。”她说。

流水的志愿者,铁打的支教情。一届又一届海大青年因为心中共同的“爱”而结过支教的接力棒,让乡村孩子看到“山的那一边是海”,是知识的无尽海洋。正如陵水坡尾小学校长吴天强所说,“海潮志愿者们让孩子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世界。”

2022年暑期,在支教课堂上,学生积极与海潮志愿者老师们互动。海潮志愿供图

2022年暑期,海潮志愿者们和孩子们合影。海潮志愿供图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莫淼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