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多名委员发言助力海南高质量发展

政协第八届海南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省政协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记者 陈卫东摄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4日消息(记者 王燕珍 苏靓 韩星 姚皓 丁文文 王康景) 1月14日下午,政协第八届海南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省政协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为助力海南高质量发展,15名省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建言献策。

  据了解,省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共收到374份发言材料。会上,15名委员上台发言。委员们围绕能源产业发展、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制度集成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科技人才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消费回流、促进数据安全、发展教育事业等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唐泽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唐泽:以风电制氢为突破 解海上风电消纳能力不足难题

  当前,海南正着力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但仍存在海上风电还存在余电消纳不足等问题。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海上风电陆地制氢项目。发展近岸海上风电余电制氢产业,引进培育一批氢能企业参与延伸海上风电利用产业链。在海上风电登陆点规划制储氢用地,对独立加氢站按公用设施安排用地,支持利用闲置工业用地等建设加氢站。鼓励对海上风电制氢等相关技术研发力度。

  二是积极筹划在深远海和南海岛屿就地利用风电制氢。支持企业依托风力发电平台、海上油气平台推进海水制氢以及海底天然气管网输氢技术普及应用。促进资源整合,打造海上风电就地制氢示范项目,发展分布式离岛燃料电池综合能源站等新能源装备。

  三是以项目为导向全力谋划招商引资。要成立招商引资专班,谋划氢燃料电池车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代表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发言)

蒋明清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海南省政协委员蒋明清:加快推进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省政协委员,儋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蒋明清建议,加快推进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蒋明清说,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作为海南省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应夯实基础、加快推进。

  蒋明清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一是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上出实招。儋州现有石化新材料产业园、国际健康食品港、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儋州工业园等备受瞩目的产业园区,当务之急是要加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建议推动儋州(洋浦)、东方、五指山、临高、昌江、琼中、白沙等七地全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以“飞地开发区”形式,打造海南省西部“共建产业园点阵”。共建园区的规划、招商、经营以儋州为主,土地、劳动力、环境配套以当地为主,享受省级财政补贴。

  二是聚焦扩大对外开放,在封关运作压力测试上做文章。当前,儋州先行先试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行制度型开放,要坚持在开发开放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议允许儋州试行“零关税”原辅料清单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补充企业发展亟需商品,支持企业开拓“两头在外”的研发、检测、维修维护等服贸市场。支持儋州试行扩大生产自用免税等政策的运用范围,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科研需求,以及未物化到最终成品中的进口原辅料,视为生产自用予以免税。支持儋州试行扩大交通工具“零关税”政策适用范围,把工程船、拖轮、作业船、渔业船舶等纳入“零关税”交通工具范围,允许融资租赁船舶业务主体享受“零关税”政策。

  三是聚焦提升服务效能,在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上求突破。作为地级市的儋州,目前还没有地方立法权。着眼开展好封关压力测试,建议向国家争取赋予儋州地方立法权,同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儋州更大权限,支持儋州率先深化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全部行政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巩固深化“多评合一”,加速项目落地投产。支持儋州率先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过程监管体系和信用修复机制,先行先试“‘一件事’集成”“综合查一次”的执法协调联动。支持儋州率先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先行先试各项利企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全覆盖式、全自动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是聚焦释放发展潜能,在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上见成效。按照“135”三步走发展思路,环新英湾“港产城科”一体化建设当前迫切需要提升交运服务水平。建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支持推动洋浦与那大城区快速互联互通,提升环新英湾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支持建设海口至儋州快速道、环湾公路、那大城区至洋浦开发区快速道、滨海休闲观光大道、新英湾海底隧道,加快构建环湾快捷交通一张网。支持推动儋州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提速,加快补齐城市通用航空产业短板。支持洋浦铁路支线、疏港高速(连接小铲滩码头—西线高速—中线高速/机场)等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加快形成“空、海、铁、公”协同的互联互通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实现海陆联运、海空联运、水水中转有机衔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蔡蕊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蔡蕊: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产业数字化成为海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成绩,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一是加大支持力度,科学合理规划。包括加大产业数字化培育发展的政策激励以及强化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明确发展目标、重点、路径、保障及空间布局等推进多元治理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培育发展数字科技和信息产业。包括从布局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总部经济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互联网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企业、专业孵化器等机构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优势。包括充分应用大数据发展智慧旅游网络,增加互联网、大数据、AR、VR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协同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农业电子商务等。

  四是发挥政策优势,加快人才集聚。包括利用自贸港人才政策及时解决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体问题;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作用,设立相关机构和学科,培养人才,开展数字化研究;用好海南大学等本省高校以及各个职业技术学院,和已在海南新办的中外著名高校和科创中心平台资源,强化数字经济管理人才、管理团队培育。(代表台盟海南省委员会发言)

龙丁敏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龙丁敏: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目前,海南民营市场主体近213万家,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约98.55%,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建议: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人士在自贸港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海南民营企业家节”,11月第1周设立为“民营企业服务周”,通过集中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广大民营企业家的获得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引导民营企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着力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多种手段激励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自贸港重点项目建设,挖掘、培育、建设一批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海南本土品牌。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要全面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更大的力度擦亮营商环境这块“金字招牌”。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经常性开展“政企面对面”服务活动。强化民营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代表省工商联发言)

云海清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云海清:创新海关监管制度 助推自贸港封关运作

  认可经济营运商(AE0),是世界海关组织的《保障及便利国际贸易标准框架》,全球已有近100个经济体海关参与AEO,以享受减少查验及特快清关等通关便利。

  省政协委员云海清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认可经济营运商(AE0)”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是成立“海南自贸港认可经济营运商(AE0)”工作专班。

  三是以香港为桥头堡,构建海南自贸港与其他经济体的互认安排网络。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合作交流,邀请香港海关官员和相关专家指导传授经验,并选派人员赴香港海关、商贸及经济发展局等部门跟班学习,掌握实操性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与香港法律制度、规范措施、商贸国际规则等方面的对接,争取在自贸港封关之时与香港达成AEO合作协议,并借助香港已签订的互认协议安排,构建海南自贸港AEO互认安排网络。

  四是鼓励信誉良好的企业按照认可经济营运商要求,申请认证。

邓意达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邓意达: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第一桶金”支持

  当前,海南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工程项目,在引进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由于资助力度和精准度不足、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工资待遇偏低等问题,青年人才面临着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多重压力。

  建议:一、加强对青年人才“第一桶科研启动金”的支持,让青年人才能够在科研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建议设立针对青年人才的专项经费,设立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对应的省级优青、杰青等人才类项目,同时在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设置青年科学家项目,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

  二、加强对青年人才“第一桶工作保障金”的支持,从制度上保障青年人才潜心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适合青年人才成长的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引导青年学者成长为十年磨一剑的“冷板凳”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和支持力度,加大青年人才住房保障措施,充分考虑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系统性工程,让青年人才引得进来,稳得住心,干得了事。(代表农工党海南省委会发言)

李渝凤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李渝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何走?

  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产业化发展因《国家公园法》的缺位被按下了“暂停键”。如何在严格执行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着力于生态经济的发展?

  建议:一是立法先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公园法》出台,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国家公园设立、运行机制,以破解“金山银山”无法合理利用等突出问题。

  二是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开发治理,需要调动地方、社区各主体厘清职责、统一合作、协同生态治理,推动生态产品开发,推进生态要素向生态产业转变。

  三是保障民生,加快推进特许经营探索与实践。

  四是依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资源禀赋特征,打造口碑品牌,建立绿色低碳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构建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品牌标识为主的生态产品增值体系。

  五是加大地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培养新型人地关系研究团队,形成强有力的科学决策地方智库,不断优化提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化发展政策,科学引导公园内生态产业有序发展,打造国家公园建设的海南样板。(代表民盟海南省委员会发言)

曾敏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曾敏:绘制全省产业地图多管齐下 加速项目落地

  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海南省先后启动“产业投资提升年”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但由于推进项目建设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海南省不同程度存在落地慢等问题,亟需破解相关制约因素。

  建议:一是绘制全省产业地图,指引产业招商、产业集聚。以四大主导产业和南繁、深海、航天三个未来产业为重点,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政务数据、地理信息、企业市场数据,构建全省产业大脑,实现精准招商,加速项目推进。

  二是构建项目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项目“一张图”管理。鼓励市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围绕产业发展、低碳生态环保领域,高质量谋划落地性强的项目,并以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基础信息库为平台,构建本市县项目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项目“一张图”管理。

  三是严肃规划引领,完善各项配套保障。注重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对接,同步整合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当好项目建设“贴心人”。加强省级部门、市县、重点园区之间的沟通协调,科学制定权责清单,继续深入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并联审批”。(代表九三学社海南省委员会)

韩小雨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海南省政协委员韩小雨:建议试点设立国际高中 引导境外教育消费回流

  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小雨建议,海南应试点设立国际高中,引导境外教育消费回流。

  韩小雨说,近年来,高中生已成为继研究生、本科生之后第三大出国留学人群,高中及以下低龄留学生约占出国留学生总数的35%,按我国每年约65万留学生测算,大致为23万人。此外,中国内地获认证的国际学校907所,在校生规模为61万人,加上129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对国际类高中有需求的人群不少于100万人。

  目前海南省仅有5个获得审批的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尚不足以形成教育服务贸易新业态,难以承担教育消费回流重任。

  因此,韩小雨建议,在海南设立一批高水平的国际高中,不仅可以有效承接原本计划出国的高中学生就读国际化学校的需求,提升海南自贸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还将为国家探索教育服务贸易创新和高中国际化、多样化发展的新路。

  此外,她还建议探索多样化的国际高中办学模式,构建“以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学校和项目为主、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辅;以普通高中学历教育为主体,以留学预科班、国际化研学和游学等短期项目为辅;以民办为主、公办为辅”的多元化国际高中办学模式。

  借鉴国外采取申请制入学,其中,中外合作类国际高中的招生范围可面向全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生范围借鉴江苏等地做法可扩大为:在全国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随行子女、在国内合法居留的港澳台居民子女、在境外依法定居的中国公民子女以及符合相关规定的引进人才子女。

  韩小雨还建议,海南应构建国际高中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海南自贸港国际高中办学管理办法,明确国际高中的类型、审批、招生、管理等具体要求。争取教育部支持,将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机构和项目审批权完全下放海南,授权海南对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进行编号后报教育部备案。同时,修订海南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设置与管理办法》,制定海南省招收和管理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政策,大力吸引国际学生尤其是华侨子女来琼留学。

  韩小雨说,海南还可以大力引进高水平国际高中和中介服务机构,制定海南国际高中学校发展行动计划,在自贸港国际化产业集聚的地区提前布局一批国际高中,在东部沿海市县探索国际高中的园区式组团发展,给予土地、项目、税收、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优惠政策。组建省级引进专班,重点引进高水平的名校资源和有实力的中介服务机构。

  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高中办学的风险防控,由教育、外事、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审查监督机制,对学校日常教学、课程、引进教材等加强意识形态审查和年检、督导等行政管理。为避免产生高考移民,对中国籍国际高中学生,明确规定非海南户籍或未参加海南中考的,需公证承诺不在海南参加高考,并对其学籍实行单独管理。(代表民进海南省委会的发言)

张颖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张颖:促进海南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近年来,海南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子政务的普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本地数据流动需求不足、缺乏有效的引导性政策、数据流动规则尚不完善、管理部门针对性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一是先行先试,建设数据流动实验区,探索形成合理有效的数据交易模式以及数据跨境便利流通机制等。

  二是加大财政、税收等专项扶持优惠政策,扶持优秀企业和创新型产业树立相关的海南标杆。

  三是加强招商力度,面向国内外数字经济发达的地区,加强相关的国际数据中心、游戏出海、跨境数据增值服务业的招商,协同联动省内数字经济重点园区,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对标CPTPP、CAI、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压力测试和影响研究,助力相关企业在自贸港更加顺畅、高效地走出去。

  五是组建跨境数据流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监管规则,为加快推进相关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六是制定针对各层级干部的网络数字长期培训计划,解决管理干部不懂业务、不熟规则、不知如何监管、不会服务的窘境。(代表民革海南省委员会发言)

张茜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张茜:优化营商环境 聚集商机谋未来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对于海南自贸港建设而言,营商环境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城市发展,一头担着企业未来。

  省政协委员张茜建议:一是始终将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是要更加关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营商环境建设。除了要抓好优化传统货物贸易、制造业等方面的营商环境建设外,还要更加注重对标先进,以更大的改革创新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抓好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营商环境建设,促进整体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三是要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体系。目前,海南累计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3批123项,“极简审批”“单一窗口”等改革举措落地,实现了55.6%的政务事项“零跑动”、30项“一件事一次办”、1038项“跨省通办”等深受广大市场主体欢迎。

符永岸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符永岸:创新“六水共治”工程投融资政策

  “六水共治”是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在一定意义上说,其投融资政策有多大突破直接关系着“六水共治”工程能够有多大作为。

  省政协委员符永岸建议,从以下方面创新“六水共治”工程投融资政策:

  一是发挥对口中央资金池的作用。“六水共治”工程要尽早统筹谋划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争取中央对口资金的支持。

  二是统筹省级预算资金的使用。省级预算资金每年安排在资规、生态、水利等“六水共治”领域专项资金,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重大工程建设部署进行统筹安排。重点针对镇村两级的污水、防洪、供水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入财政资金,严格绩效目标管理,扩大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比如市县主城区所在地的内河污水治理和滨水生态修复,在市场能够配置水生态治理形成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品的区域,可以因地制宜考虑采用EOD模式(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导入新产业或新业态,实现水生态治理和产业经济联合共振共赢的治水新路,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四是创新六水共治专项投融资政策。比如考虑由省发改委或者省治水办牵头,联合财政、资规、生态、水务以及国开行海南分行、海南银行等部门,通过制度集成创新,突破“六水共治”工程建设的特色化专项投融资政策,激励社会资本投资人共同参与打通海南小财力办大事的“梗”,由“单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实现省委、省政府部署“六水共治”攻坚战的大作为。

罗韬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罗韬:做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自贸港建设的大好背景下,海南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够、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人才存在缺口、融资政策难以落地等问题。

  建议:一是继续加强扶持政策引导,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专精特新”培育后备企业数据库。

  二是提高惠企政策受益面,依托“对企窗口”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深化政策落地配套服务改革,简化材料缩短流程,推广信用承诺制,引导组建全价值链。

  三是构建协同培育机制,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在省级层面加强横向协同,在省市县加强纵向联动,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创新生态体系。

  四是要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小企业纾困资金,推动缓解环节成本上涨压力,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五是企业自身加快数字化转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定向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技能性人才,为发展赋能。(代表民建海南省委员会发言)

王旭光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省政协委员王旭光:提升环岛旅游公路沿线服务软环境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将于今年底前全线建成通车,如何在公路沿线全面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建立示范样式,不断扩大推广巩固,以线带面,使海南全域旅游在服务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省政协委员王旭光建议:首先,搭建线上+线下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路沿途公共服务体系。有关部门可在原有海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设立专门子项目,对公路沿线进行重点覆盖,整合全程旅游要素信息,提供丰富准确的线上内容,为游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对接服务,并及时获取反馈意见。同时,发挥沿途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解决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对旅游公路沿途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引导。推动成立“环岛旅游公路经营者联盟”,建立行业公约,共享行业信息和经验,逐渐形成内生动力,不断改善沿途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成立“环岛旅游公路志愿者协会”,在文明引导、游览讲解、咨询监督、紧急救援等方面,提供公益服务。并进一步通过志愿服务倡导,逐渐让公路沿途居民成为懂民俗、会外语、知礼节的东道主。

李超委员发言。记者 陈卫东摄

  海南省政协委员李超:海南应尽快在琼海创办中医药大学 助力打造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

  省政协委员、恩祥新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建议,海南应尽快在琼海创办中医药大学,助力将海南打造成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

  李超介绍,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将海南打造成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但目前,海南的中医药事业对比其他省市仍处于落后阶段,暂未挖掘出海南在中医药领域得天独到的优势。

  李超建议,以建设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为核心,最终打通完整的中医药上下游产业链,首先筹备在琼海创办中医药大学。

  他认为,海南是中国热带植物资源的宝库,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中药资源丰富,仅药用植物就高达2500多种,有利于开展南药、黎药、海洋药等中药资源的种植、研究和利用。琼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可与现有的西医西药形成互补。

  此外,博鳌亚洲论坛在琼海设立永久会址,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国家元首及大量国内外游客齐聚于此,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走向世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超表示,尽管依据现有的国家教育政策,在海南独立引进创办外省市中医药大学分校难度较大,但国家特予自贸港的相关教育政策中,鼓励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机构,因此在海南创办此类合作中医药大学的可实现性很大。

  “我认为海南中医药大学的建成,将带动海南中医药行业上下游产业发展,如大学附属中医院、中药制药和保健品研发、康养旅游等全产业链,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南药种植,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又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十分契合海南自贸港发展的定位。”李超说。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郭微微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