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超20亿人次流动,过年出游会造成不同毒株间交叉感染吗?

  “阳康后会获得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的比例较低。但是,过年流动和出游要保护好没被感染的人群,尤其是家中老人、小孩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在1月6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表示。

  1月15日,抵达云南省昆明市长水机场的小姑娘与接机的爷爷击掌。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摄

  再次感染率比例较低,约为2%

  人口密集流动、出游热、出国游是否会造成不同毒株间交叉感染吗?

  “截至1月10日,全球新冠病毒共享数据库中各国上传的序列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流行的前两位毒株是BA.2.75和BQ.1.1,而我国流行的新冠毒株主要是以奥密克戎BA.5.2和BF.7为主,二者引起的症状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同个体感染后症状可能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个体差异性,即使同一毒株在不同个体上,也会存着这种差异性。”刘珏表示,从群体视角上,并没有发现BA.5.2和BF.7引起的症状有显著差别。

  刘珏介绍,“对于再次感染的风险,大家可以不必过度担心,最近我们通过全球荟萃研究发现,再次感染率约为2%,未发现不同变异株引发再次感染率的明显差别。总体而言,尽管存在再次感染风险,但再次感染的比例较低。”

  出游仍需做好防护措施保护未感人群

  阳康后的人群出游是否安全?刘珏指出,“既往研究发现,阳康后会获得一定免疫力,通常在短期内(3~6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这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其他分支会有一定交叉保护作用。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下降,个体感染风险可能会增加。因此,不论出省游还是出国游,还是建议大家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

  相比于阳康者,刘珏认为,“过年流动和出游,更重要的是保护那些还没阳的家人,尤其是保护家中老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等弱势人群尽量不被感染。”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病毒变异监测工作已经在持续开展中。刘珏介绍,“根据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方案,中疾控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兵团都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哨点医院,每周要求哨点医院采集新冠病毒患者样本,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将数据及时发送到中疾控,会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如果发现新毒株、重要的变异株,尤其是能够引起较多重症和死亡的毒株时,会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措施。”

  春运期间怎样做好健康防护?权威专家解读防疫热点问题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时值春运,人员流动增加,出行途中个人该怎样做好健康防护?春节假期即将到来,聚集活动应注意些什么?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雷正龙、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作出解答。

  1.问:春节假期即将到来,聚集活动应注意些什么?

  雷正龙:专家研判认为,一些地方疫情流行的高峰期与春运、春节假期部分重合,人员流动大、聚集活动多,特别是室内活动增多,将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为确保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祥和的春节,一是倡导大家避免去疫情高流行地区探亲、旅游,倡导疫情高流行地区的群众减少出行,老年人以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出行。

  二是尽量不要举办大规模的家庭聚集活动,减少亲朋聚餐聚会的规模、人数,缩短聚会时间,加强自我防护。

  三是根据疫情情况,尽量不举办大规模的庙会、大型室内文艺演出、展销等活动,减少农村集市的规模和频次,落实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

  此外,各地应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和实际情况,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和出行安全提示,指导群众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同时,也请广大群众关注当地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自觉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2.问:春运出行途中,可以采取哪些自我防护的措施?

  常昭瑞:在出行途中,要做好自我防护。一是在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场所,比如候机候车时,乘坐飞机、火车以及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二是在公共场所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减少近距离与他人接触。

  三是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随时关注手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将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入垃圾桶。如果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在外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尽量减少用餐次数,尽量错峰就餐。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到景区等公共场所时,遵守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

原标题:春运超20亿人次流动,过年出游会造成不同毒株间交叉感染吗?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抗疫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