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收徒”让三百年琼剧焕发新光彩 梨园弦歌永流传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琼剧艺苑传芳华,梨园喜结师徒缘。2月5日,海南省琼剧院举行2023年“拜师收徒”仪式,7名琼剧老艺术家通过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悉心栽培青年琼剧演职员,推进琼剧人才梯队建设。

  在拜师仪式上,著名琼剧演员符传杰、刘秀蓉、吴多东,编剧陈涣,作曲黄志启,演奏员陈艺武、张雁端坐受礼,喜收新徒。潘戴林、黄瑾、贾璐名、陈保良、梁乔荣、陈异文、林明全、符永乐、曾繁军9位青年演职员依次登台,向各自的老师恭呈拜师帖、敬茶献花,老师回递收徒帖、馈赠收徒礼、授教嘱言。

海南省琼剧院举办2023年“拜师收徒”仪式。记者 陈望 摄

  琼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本土艺术瑰宝,是海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08年6月,琼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琼剧的发展有喜有忧,喜的是行业发展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创新,忧的是琼剧编剧、作曲、舞美、导演等创作型人才匮乏。挖掘和培养琼剧人才是近些年海南琼剧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师父”在戏曲传承发展中,责任重大。自古以来,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讲究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成为培养传承人的有效方式。近几年,海南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探索“师带徒”“传帮带”,充分发挥老艺术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手把手帮助青年琼剧人才快速成长,让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琼剧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光彩。

徒弟向呈拜师贴、行拜师礼。记者 陈望 摄

  早年琼剧授徒以开馆和跟班学艺为主

  琼剧的拜师收徒仪式究竟从何时兴起,具体包括哪些仪式和内容?记者采访了海南多位资深琼剧表演艺术家和琼剧历史研究专家,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拜师收徒’?我1958年入行直到退休,都没有见过正儿八经的拜师仪式,也是2006年自己收徒的时候,才真正走了这些程序的。”如同琼剧表演艺术家李桂琴所说,提到“拜师收徒”传统,琼剧界人士大多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谁都认为“拜师收徒”是我国民族文艺、传统技艺承前启后的必由之路,琼剧当然也不例外;陌生的是,谁都说不准琼剧“拜师收徒”传统始于何时,发展脉络如何,完整的程序又有哪些。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琼剧的拜师收徒仪式具体从何时开始兴起,但是从文献记载和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口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艺人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琼剧,师傅如何指导徒弟等内容,从中可以发现许多琼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脉络。

  《琼剧亲历见闻录(上)》中收录了老琼剧艺人李才喜、吴兴发等人对当年学艺生涯的回忆。过去,琼剧授徒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开馆授徒,一种是跟班学艺,少有例外。

  当时教唱戏的叫“科班馆”;教音乐的叫“文馆”,也叫“八音班”。那时教的东西没有统一教材,都是开馆师傅懂什么就教什么、懂多少就教多少,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口传身授。“科班馆”教刚入行的艺人做戏唱戏,“文馆”教曲牌和演奏风格,教授的东西大同小异,又不完全相同,所以那时有“十个先生九本册”的说法。

  除了入“科班馆”学习,学徒学习琼剧的第二种方式是跟班学习,即学徒在戏班、剧团里边学边演,从跑龙套开始学起、演起,向大牌演员求教,要多问、多看、勤学苦练。在琼剧发展史上,许多琼剧“大佬倌”(地方戏曲知名艺人)也是通过跟班学习才最终有所成就的。

  拜师收徒让梨园弦歌永流传

  2006年,海南省琼剧院全面推动琼剧人才招募和培养工作,该院领导班子决定恢复琼剧拜师收徒传统。当年7月28日,琼剧表演艺术家梁家樑、李桂琴收符传杰、李丹叶为徒暨拜师仪式举行,这是半个世纪来琼剧界的头一回。

  此后,拜师收徒的传统逐渐拓展到海南其他专业琼剧院团,成为培养琼剧精英的手段之一:2007年,陈进和收吉劲旅为徒,王英蓉收林川媚为徒;2010年,符致椿收张昌义为徒……

  2009年,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从艺50多年的“金嗓子”陈育明接过徐德强、陈德彬、符祥辉三名徒弟递上的茶水,这是他首次举行收徒仪式。名师收民营琼剧团的演员为徒,在海南还是第一次。

  2023年2月5日,海南省琼剧院再次举行“拜师收徒”仪式,著名琼剧演员符传杰、刘秀蓉、吴多东,编剧陈涣,作曲黄志启,演奏员陈艺武、张雁端坐受礼,喜收新徒。

2023年“拜师收徒”仪式现场。记者 陈望 摄

  “戏曲是口传心授的艺术,拜师收徒是中国戏曲艺术流派得以传承和延续发展的优良传统。”梅花奖获得者、海南省琼剧院副院长符传杰说,“海南省琼剧院结合青年演职员队伍的个人条件、工作能力及发展方向,筛良选优,经过多方沟通交流,确定7位琼剧表演、创作及演奏专家与9位青年演职员结对达成师徒关系,并于花好月圆的元宵佳节举行拜师仪式,颇有意义。”

  “培养年轻人,老同志义不容辞。”一级编剧陈涣送给徒弟一本海南历史书和一把剑,激励其学史崇德,如“十年磨一剑”般戒骄戒躁,他对徒弟陈保良说:“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守望琼剧、赓续文脉,为琼剧增光添彩。”

  拜师仪式后,青年演员潘戴林师从符传杰,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从对角色的理解到人物造型、唱腔等等,符传杰都悉心指导。

  “不仅仅是表演,在为人处事等其他方面,老师的教导都深深影响着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年轻人喜欢上琼剧。”潘戴林表示,除了专业技能的传授,符传杰老师还时常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方法,嘱咐他德智体全面发展。

徒弟用师父代表剧目唱段表演。记者 陈望 摄

  “传帮带”永葆琼剧艺术本色

  在戏剧的传承中,老一辈艺术家们是岁月留给后辈们最宝贵的“灵动”的财富。培养新人,让戏剧不断档;注重“传帮带”,则让戏剧事业不乏行业领头者,不乏精髓传承者。

  多年来,“传帮带”这一人才培养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曾经作为徒弟的符传杰、林川媚纷纷斩获了“梅花奖”。

  “如今他们转变了身份,成了新一代琼剧表演者的老师,相信在老一辈优秀的艺术家的带领下,琼剧艺术定能持续大放异彩,永葆辉煌本色。”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表示,实践证明,“师带徒”这一古老而有效的办法是可行的,它优化了琼剧院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青年演员向前辈学习、向经典致敬,努力汲取表演艺术家数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舞台经验,把传承琼剧艺术的脚步走得更为扎实、更有力量。

  杨济铭说,今年举行的“拜师收徒”仪式和以往相比,不局限于演员,新增了编剧、作曲、演奏员等多个岗位“师带徒”。戏曲是综合舞台艺术,“传帮带”这一模式不单单局限于演员,海南省琼剧院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琼剧多方面的接班人,不断开创琼剧全方位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杨济铭介绍,未来,海南省琼剧院将持续开展“拜师收徒”活动,成熟一对发展一对,宁缺毋滥。同时,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跨剧种交流”“跨院团实践”等渠道不断培养壮大人才队伍,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带动琼剧艺术薪火相传,为自贸港文化建设贡献琼剧人的磅礴力量。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陈望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原标题:“拜师收徒”让三百年琼剧焕发新光彩 梨园弦歌永流传

责任编辑:林鸿伟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