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自我约束的纲纪观念、清正廉洁的价值追求、以身作则的家风家教、割爱为民的为政初心等可贵的理念、思想,展示着我们民族豁达坚韧的品格气质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我们当大力保护、研究和利用,从中汲取丰富而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要求,“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东坡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

珍贵的清风明月:情起赤壁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说:“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月圆风清,苏轼与好友绵州武都山道士杨世昌泛舟江流,欣赏夜色,饮酒作诗。随后,苏轼创作不朽篇章《赤壁赋》。惊涛拍岸,大浪淘尽,沧海一粟,何其渺小。生命短暂,时空变迁,没有一成不变之事,没有亘古永恒之物。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是我们听到的声音,进入眼帘便成为我们欣赏到的形色。获取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不会有枯竭之时。造物者恩赐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尽可以共享。今人所欠缺的,正是这份最为珍贵的情怀。

严明的制度设计:管好“纪纲”

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用苏轼的一句话“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什么是“纪纲”?本义为捕捉猎物的网绳,引申为法网、法度。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拉起政治纪律的红线,首先在于严明的制度设计,以制度管全党、治全党,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这条红线,这个制度,就是法网,就是纪纲。要时刻敬畏,心存戒惧,守牢底线。纪纲一废,底线一穿,还有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执政为民的操作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养成以铁的纪律约束自己的日常习惯,形成遵守政治制度的自觉意识,才能守住纪纲,杜绝滋生事端。

严肃的思想建设:永不“贪宝”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九月,苏轼被贬谪惠州,途中过大庾岭,作《过大庾岭》诗,最末二句为:“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他在海南儋州,三年历练,写下“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的嘱咐,要求孙辈九人,要继承的遗产就是“学富五车”。而他自己,则是“萧然行脚僧,一身寄天涯”。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十三日晚,苏轼在常州支撑病体,写下《梦中作寄朱行中》。这是他的绝笔诗,最后两句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这也正是苏轼最后为自己一生作出的终极评价和鉴定:因为一生廉洁不贪,品质反而像珍宝一样,不可侵犯,凛然大义,光照尘寰。

苏轼一生,论职位,高居庙堂,历典八州;论学识,当朝极品,无人匹敌;论书画,风靡朝野,奇货可居。他却从来没富有过,也从来没有想要富有过。他很坦然地表示:“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人人知我囊无钱”,从思想意识上筑起清正廉洁的价值观防线,自己时刻清醒地主动地保持恬淡简朴的生活方式。

严细的家风教育:家国情怀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榜样、家庭的教育。作为“第一任教师”,家长已经不仅是儿女身体成长的监护人,同时也应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人,是人生第一步的领跑者。

习近平总书记把家风家教问题上升到“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以及“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的高度来认识。重新定位家风家教,充分发挥家风家教的特殊作用,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至关重要。

苏轼的父亲苏洵、祖父苏序,都是史上有名的慈善家。对他们“轻财好施,急人之病”等风气传承,文献记载的实例很多。苏轼的母亲程老夫人,与孟轲之母、岳飞之母并称为中国历史“三大贤母”。唐宋八大家,苏家出三人,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家庭世代耕读传家的风气涵养,有父母言传身教、严格约束的责任传承,有自幼严格管好自己的习惯养成。

苏轼幼子苏过,陪同照顾老父,居儋三年,父子以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为生活的最大乐趣,“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苏轼给朋友写信说:“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苏轼少时曾手抄《汉书》全文一百二十卷,八十万字。苏轼居儋,要求儿子借读而整部抄写。如果抄完这两部书,如同十分贫穷的孩子突然暴富一样,知识激增。这样的家风家教,才是“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的必由之路。

严谨的执政实践:“割爱为民”

清廉的意义与价值,最终应当体现在勤政为民的实践之中。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说:“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是既廉又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对司马光的评价,出自于苏轼所作《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一生,有许多勤政爱民的感人故事。杭州治湖、密州灭蝗、徐州抗洪、登州罢盐、扬州清欠、颍州赈灾;被贬之后,无权无势,仍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为当地民众治水、修桥、医病、助农等等。为官清廉,目的是为民做事。既不贪宝,也不做事,懒政思维,无所作为,都违背了清正廉洁教育的初衷。

严实的改革方略:法以便民

苏辙作《东坡先生墓志铭》论为民情怀时说:东坡“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东坡全集·本传》也记:“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青苗法”等一系列措施,在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苏轼向神宗皇帝上书,主张应循序渐进,搞好配套措施,不能伤害民众利益。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他努力坚持“法以便民”的理念与思维则载入史册。

坚韧的理政思维:“犯其至难”

2023年元旦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他指出:“苏轼有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苏轼任秦凤路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他深刻反思执政问题,就制度建设、程式建设作深入的思考,写出两千多字的文章《思治论》。他总结回顾前朝经验教训,针对北宋政权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在大量回顾、分析、批判和论证的基础上,苏轼提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向至高至难的境界攻坚,谋求实现最远大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日报要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