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热词·海南实践 | 儋州发展土糖产业 带动村民致富还吃上旅游饭

点击查看专题

乡村振兴 寻味海南之“甜”

编者按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鼓舞人心。

  “乡村振兴”热词背后,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这些年,海南人民打造了一系列“甜蜜”产业,通过自身努力和生动实践,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书写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壮美画卷。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6日消息(记者 梁振文)3月6日,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儋土糖”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在压榨甘蔗制糖,现场一派忙碌景象。“这是我的甜蜜事业,也是美好生活的味道。”今年六十多岁的羊壮年对于这份事业格外珍惜,除了帮助公司种植十多亩甘蔗,自己又种植了三亩甘蔗,他要让这份甜蜜事业味道更浓郁。

游客参观制糖基地。图片由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儋州是海南传统蔗糖的主产地之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土法制糖手艺。2017年初,在政府支持下,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将土糖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从生产、包装到配送都制定严格的科学流程,创造出了高效和传统兼顾的现代制糖工艺。

游客参观制糖基地。图片由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随着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公司还为生产的土糖注册了“海儋”品牌,成为儋州的特色农业品牌。为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该公司以“短期投资+年底分红+劳动输出”的模式吸纳白马井镇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和传统制糖技艺人进厂务工。“我也是在这一年开始进入公司,开启甜蜜事业。”羊壮年说,没到基地上班前在家种花生、甘蔗。由于之前对制糖之法颇有了解,进入基地后很快成为制糖能手。

工人正在熬制土糖。图片由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羊壮年在制糖基地内每月工资将近五千元,加上自家种植甘蔗的收入,每年可收入七八万元。“以前的收入勉强维持家庭生活。进入公司后,三年时间家里就盖起楼房,生活越来越好。”羊壮年说。 

工人在制作土糖。图片由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如今,土法制糖技艺已被列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糖基地以土法制糖为引子,着眼于学兰村田园综合体、特色村庄项目的布局,统筹实现学兰村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三规合一”,做好学兰村制糖文化乡村旅游文章。“只有产业振兴了,乡村才能振兴。”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少玉表示,今后学兰村将把土法制糖技艺与原生态的农副产品进行融合,大力发展以甘蔗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和以“土法制糖”工艺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开展亲子游研学科普商业运营模式(种甘蔗-砍甘蔗-制作土糖DIY),为“农业+工业+文旅”的新型乡村经济示范点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韦晓凡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