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鉴海南丨一只海捞瓷的奇幻漂流记——出海商路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编者按

  各位读者,自《看鉴海南》今年1月9日开播以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陪您走过了两个多月。期间,我们先后推出了风物季和花季,为您讲述了海南咖啡、海南可可、海南斑兰、海南椰子、海南山柚、海南大叶种茶、木棉花、水菜花、紫荆花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将按计划推出国宝季,带您探寻海捞瓷、海南沉香、海南黄花梨等奇珍异宝的前世今生。8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装载着瓷器的木帆船从我国东南沿海的某个码头出发,前往东南亚方向,行经南海水域,触礁沉没……接下来会有怎样的结局?敬请关注!

  泱泱南海,潮起浪涌。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这片广袤的深蓝一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商贾往来不绝。受台风、暗礁等因素影响,时有船只搁浅、沉没,碧波之下遗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陶瓷器。在收藏界,从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被称为“海捞瓷”或“海瓷”。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海捞瓷(组图)。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在海底“沉睡”了成百上千年的海捞瓷重见天日后,将揭开哪些历史之谜,海捞瓷有何独特之处?《看鉴海南》国宝季第一期带您一一了解。

  遗落南溟的古瑰宝

  海南岛以南海域,自古以来是亚洲东部、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沿岸国家,海上通商和往来交流的必经之地。这里海上航线纵横交错,被誉为“世界第三黄金水道”。

  然而,这片航船频繁经过的海域,也是潜伏在航线上的无声“杀手”。环礁的外缘水浅,涨潮时隐没,退潮时浮现,极易造成过往船只搁浅或触礁沉没。因此,这里水下沉船多,出水的海捞瓷等文物也多。

  附着凝结物的海捞瓷。

  在中国考古界,有一支专门从事水下考古的队伍,他们在静谧的海底搜寻遗失千年的历史记忆,让“沉睡”的船只和瓷器重见天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曾任这支队伍的负责人,见证了许多海捞瓷发掘的过程。

  “水的存在,排除了许多人为扰动,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了。”孙键说,在水下考古有一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

  入夜的海水如墨,星光皎然,北斗闪烁。2007年3月17日深夜,孙键和考古队员乘坐的小船经过3天的航行,停泊在华光礁一带,“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工作启动。

  “下水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成片瓷器,最终打捞上来的完整瓷器只有8000多件,不过和以往相比这一数量已经很难得了。”孙键说。

  这次水下考古持续了50多天,出水的文物绝大部分为陶器、瓷器。陶瓷按釉色分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黑釉,按器形分主要有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有的碗上绘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海捞瓷(组图)。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根据出水的陶瓷判断,“华光礁I号”沉船的始发地极有可能是福建泉州港。这艘船原本要驶向何方?陶瓷也给出了答案。孙键介绍,船上的大部分陶瓷从品相、工艺方面看并非上乘,它们的输出地是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其中一些在我国并不使用的器形,如持壶、水注等,应该是为当时的伊斯兰国家的消费者专门生产的,“基本上可以确定该船是在开往东南亚的途中沉没的”。

  海捞瓷的海个性

  20世纪以来,我国在南海等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累计出水瓷器数万件。古沉船分布的位置,基本上都在古代中国商贸船只南下航行的航线上。

  海南建省后不久,老一辈革命家熊向晖在游览三亚天涯海角时,曾在刻着“天涯”二字的巨石旁抚今追昔,赋诗云:“此处何必名天涯,汉人早已到南沙。”

  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魏希望认为,熊向晖所说的“汉人早已到南沙”,除了有史书为证,海捞瓷上留存的年号、铭文也可印证。“早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已乘风破浪一路南下,将中华文明之光倒映在这片蔚蓝的大海上。”

  中国古代的外销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最为闻名。日本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曾说过:“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写在了中国陶瓷上。当时的中国茶喝了,丝绸烂了,但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

  正如三上次男所说,经过岁月淘洗的海捞瓷不仅没有褪去原有的光华,反而增添了一些海洋特性。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海捞瓷(组图)。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海捞瓷的盖子。

  “海捞瓷与出土瓷截然不同。”魏希望介绍,海捞瓷一般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长期在海水中浸泡,釉面会受到一定的腐蚀,二是瓷器表面或内部会附着海洋生物。比如在“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的南宋青白釉弦纹瓷执壶,就因海流冲刷、泥沙掩埋等,壶口附近形成了美丽的珊瑚胶结,壶身上附着了厚厚的珊瑚和沉积物。

  尽管如此,也有许多海捞瓷器身上并未附着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因为船只一般选择在远离海岸线的较深海域航行,而贝类、珊瑚大多生长于浅海区域。

  孙键介绍,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将目前出水的瓷器分为“旧品”“新品”两种。所谓旧,是指瓷器的釉面已严重磨损,器身上大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瓷器受到严重磨损是因为船沉没的位置多为沙石质海底,这类海底比较坚硬致密,倾覆的船只下沉后直接接触海床,易导致瓷器破损。所谓新,则是沉船被掩埋在很厚的海泥中,瓷器的外包装木箱、竹筐等没有散架,瓷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带有包装、被埋入海泥中的瓷器,实际上处于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出水后灿然如新,看起来就像刚出窑的新品。

  非凡的丝路见证者

  海捞瓷的出现,不仅唤醒了人们尘封的记忆,也搅热了收藏市场。近年来,海捞瓷频频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亮相。元末明初青花龙纹提梁壶以670余万元的价格成交,明代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以790余万元的价格成交……

  海捞瓷(元青花)。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其实,相较于经济价值,海捞瓷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为重要。“通过海捞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直观清晰的认识。”孙键说。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表示,出水陶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片断和发展脉络,为研究我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海捞瓷(组图)。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尽管海捞瓷以地方民间瓷器为主,且多为日用瓷,但也不乏精品。“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的南宋青白釉刻划花纹瓷执壶,为玉壶春瓶样式,瓷胎细密洁白,釉色青白素净,颈部饰双圈弦纹,腹部刻划花卉纹,外形精巧素雅。同样出自此船的南宋青釉刻划花纹瓷碗,内壁刻划草叶纹,内底一圈弦纹内亦刻划草叶纹,碗心模印折枝花一朵,颇具观赏性……

  如今,市场上和藏家手上常见的南海出水瓷器,完整的大件瓷器很少,大多是瓷残片。有人将瓷残片打磨成标本,镶嵌在精美的镜框中,对外展示。

  随着海捞瓷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辨别真假,成为收藏界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人认为,海捞瓷表面的附着物可以造假,只要把新出窑的瓷器放在海水里浸泡,定期抛撒饵料,吸引贝类等生物附着于瓷器上,约半年后就能造出“海捞瓷”。

  如何辨别这类人工“海捞瓷”?著名收藏鉴赏家陈逸民认为,新出窑的瓷器和古瓷器很难做到一致,另外瓷器在海水里浸泡数月附着的海洋生物,会有明显的鲜活特征,看上去很“新”很“湿”。

  “经常去菜市场选购海鲜的人应该对这种‘新鲜’不陌生。”陈逸民表示,真正的海捞瓷上的附着物并不“新鲜”,大多有海洋生物“尸体”的特征。“海鲜”与其“尸体”的差异,是鉴别海捞瓷的重要依据。“有年代的附着物,看上去‘干’且‘老’,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出来的。”

  海瓷真假辨别

  ◉ 附着生物之别

  海捞瓷在海底成百上千年,附着的贝类等海洋生物有大有小、多种多样。许多赝品上的海洋生物几乎一模一样,且大多为同一类型,这些附着物很有可能是人用胶水粘上去的,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出来。有人将瓷器沉入海底,使贝类等海洋生物附着于瓷器上。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附着物的特征作出初步判断,比如附着的贝壳颜色新且亮,那么附着效果就有可能是伪造的。

  ◉ 釉面之别

  海捞瓷被海水和杂质腐蚀,胎釉的表面会出现凹状小坑,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下凹的小黑点,形成一层干燥状的自然包浆。而海捞瓷赝品釉面光洁如新,无下凹的小坑和小黑点,无自然包浆,且呈湿状,观之没有胎釉一体的感觉。

  ◉ 凝结物之别

  部分海捞瓷处于有珊瑚、软体动物、钙质生物沙的环境中,长期受海水浸泡和生物附着影响,一些瓷器表面形成了坚硬致密难以去除的石灰质、石膏质凝结物,有的表面还有铁质凝结物。一些不法分子将瓷器放于尿液中以生成污垢,干燥后污垢的外形虽与海捞瓷表面的凝结物很像,但一遇沸水,就会散发出一股尿骚味。

  ◉ 胎土之别

  海捞瓷的胎土是人工粉碎的,不会太精细,眼看手摸都能感到有砂粒,同时能看到竹刀修胎脚的纹路。而海捞瓷赝品的胎土是机器粉碎的,其胎精细密结,眼看手摸均感到平滑,胎脚圆而平滑(看不到竹刀修胎脚的纹路)。

原标题:浴水重生海捞瓷

责任编辑:方诗颖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