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以来,海南五指山脚下的毛纳村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在游览毛纳村风景美如画的同时,租借黎锦服饰拍照也成为当下游客沉浸式体验黎族特色文化的热门选择。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韩星
身穿黎锦旗袍 吸引游客打卡
毛纳村村道的凉亭旁,黎家阿姐王叶侦一早就将各式黎锦服饰摆放整齐,有女装、男装,也有童装,女装款式更多样,不仅有传统的黎族服饰,也有她精心挑选的改良款黎锦旗袍。支起的桌子上,黎族头饰、发簪、帽子、钱包看起来韵味十足。
“美女老板,这衣服可以租吗?包不包妆发?”不时有游客走进凉亭,被黎锦吸引。从湖南来的张女士一行,兴起了穿黎锦拍照打卡的念头。
“可以,你想穿哪一套?”穿着改良款紫色黎锦旗袍的王叶侦走上前,帮张女士和同伴选款式。
黎家阿姐王叶侦。记者 李昊 摄
“你穿的这身就蛮好看,有没有同款呀?”听到游客喜欢自己身上这件,王叶侦迅速帮她找到同款,待其试穿好衣服后,又给她们梳起丸子头,插上黎族特色银饰。一番忙活后,张女士的“改造”成功令一旁负责拍照的老公惊呼“太好看了,真不错!”
三角梅开得正艳,张女士和同伴来到树下,以花为背景,拍起了照片。她们穿着黎族特色服饰拍照的场景,也成为路过游客眼中的风景。
一圈体验下来,张女士归还了衣服,又在摊位上买下一个挂包和一包水满红茶,心满意足地离开。
摆摊的凉亭旁边就是王叶侦的家。这个开在家门口的小摊,收入源源不断,已经成为王叶侦的主业。
王叶侦在给顾客装东西。记者 李昊 摄
每天早上,她从家中把衣服一件件搬上凉亭,陈列好,除了黎锦特色产品,还有本地的茶叶、酿酒等特产,销路一直不错。待到晚上游客散去,再收摊回家。
展示的黎锦产品里,有不少是王叶侦自己做的。她是毛纳村里为数不多掌握全套黎锦编织技艺的村民,以前村里有人娶媳妇,会请王叶侦帮忙做黎族姑娘穿的嫁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她还会穿上自己做的黎族服饰,去跳竹竿舞。
游客不多的时候,她会把脚踏织机搬出家门,摆在摊位上开织。很多游客是第一次见到黎锦的织机,会好奇地询问,王叶侦总是耐心解答自己在做什么、这些工具有什么用,同样的问题有时一天要回答很多次,“不觉得烦,黎锦能被更多人认识并喜欢,我觉得很有意义。”
王叶侦有着传承黎锦文化的自觉。日常生活中,她也时时穿着黎锦服饰。
织出大梦想 传承黎锦文化
从10岁起跟着奶奶学织锦,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黎锦已经融入了王叶侦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叶侦至今还记得,奶奶把缠着线的织机绑在她的腰上,手把手教她踩拉力棍、打纬刀的场景。
斑斓的布料被两根木棍撑开,铺在腿上,木棍和木刀在彩线之间来来回回,鲜艳的花纹落在布上,最终成为一件可以上身的筒裙。
长大后,市面上有了更多款式新颖的衣服,但在王叶侦心中,始终觉得黎锦织出来的衣服最漂亮。看到喜欢的纹样,她会自己钻研,画到纸上,慢慢琢磨着织出来。
织好的黎锦结实、耐穿,不会掉色。王叶侦穿了十几年的婚服如今还是鲜艳如新,她骄傲地说:“我们这里娶媳妇的时候,婆婆都要准备一套黎锦做的礼服。这套衣服是要穿一辈子的,每个人都要有一套。”
早些年,爱好织锦的王叶侦,碰上村里小伙子娶媳妇请她做婚服,一套可以挣1000元。如今在村里上摆摊已经占据太多时间,她渐渐不再接婚服的订单。
在她的摊位上,一套黎锦服装的售价几百元到上千元。“租借的多,也有很多游客买来给小朋友穿。碰上特别喜欢黎锦的顾客,要是摊位上没有她满意的,我也可以提供定制。”王叶侦说,虽然她本人精力有限,但她会定期到村里收购手工黎锦,并将收到的订单分给相熟的姐妹或者黎锦合作社,“现在改良创新的黎锦产品特别好看,不仅我自己喜欢,也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王叶侦卖的黎锦服饰。记者 李昊 摄
黎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五指山高度重视黎锦产业的发展以及黎锦文化的传承,黎锦技艺传习馆给了更多人学习黎锦的机会,能让手艺人增收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多了起来,改良黎锦服饰、黎锦手提包、零钱包、书签……这些创意产品,通过商店、柜台,以及王叶侦们家门口的小摊,成为别具特色的热门伴手礼。
在毛纳村,一场场关于黎锦技艺的培训不断举办,为黎锦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通过“在家织锦,在家创收”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转变成“织娘”,成为王叶侦们的供货商。
家门口的摊位虽小,却关联着上游的黎锦手艺人、合作社、制衣公司,以及下游的游客,串起一条产业链。一件黎锦成衣的背后,有着不同的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在毛纳停留的人们,打卡王叶侦的小摊,将美丽的黎锦带向全国各地。开阔的市场就在眼前,不止步于小摊,王叶侦的梦想很大,作为毛纳黎锦产业中的一份子,她想让更多人了解、认可、爱上黎锦文化。
总策划:罗建力
策划:纪燕玲
执行策划:胡诚勇 郭祖莹
执行协调:符金花
记者:韩星
摄影:李昊
设计:符爱华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