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生物育种已成为提升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4月1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生物育种已成为提升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在4月1日举行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必须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记者 沙晓峰 摄

在介绍中国种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时,万建民说,近年来,我国生物种业发展成果巨大,育种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紧跟国际前沿。特别是关键技术突破,是种业振兴的核心。优异种质形成和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地、多性状协同改良理论基础分别为生物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基因资源和信息支撑。

万建民介绍,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一是种质资源鉴定规模化精准化,已从单环境单一性状鉴定向多环境多性状综合评价发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成绩显著,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50余万份,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二是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化高效化,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7万余个,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三是育种基础研究取得一些突出进展,完成了多种重要农业生物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水稻、小麦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上国际领先。四是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紧跟国际前沿,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和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记者 沙晓峰 摄

同时,万建民认为我国生物育种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原创不足。我国农业生物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不紧密,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不多,复杂性状形成的机理解析尚不深入,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能力偏弱,多维组学数据类型和规模不足,机器学习模型和生物学过程融合不够,核心算法与模型创新缺乏。二是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比如核心技术专利缺乏,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大数据技术的高价值专利处于空白等。基因编辑底盘工具、合成生物元件、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重大新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玉米、大豆单产与美国差距仍很大的情况下,新一代产品迭代升级滞后,农产品的优质、安全与高效协同改良不够。四是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虽然我国种业企业数量多,但育种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前5名企业市场份额合计仅为14%(2020年);企业投入不足,面临着跨国企业的冲击。五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种业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尚未形成市场导向的高效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联合、集成、协同的探索和尝试很多,但效果还不明显。

“目前,发达国家的种业公司基本处在3.0阶段(分子育种),大型跨国种业公司进入育种4.0时代(智能设计育种),我国正从2.0(杂交育种)向3.0迈进阶段,与跨国公司存在代际差。”万建民说,生物育种已向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发展。

如何破解我国生物育种存在的问题?对此,万建民认为,应从构建新型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加强目标导向的基地研究、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急需问题为牵引,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从生物育种发展全局角度,加快重大基因和育种理论创新,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推进国内外协同攻关。建设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平台支撑能力

“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兴起,发达国家以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生物种业创新发展,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万建民说。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韦晓凡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