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兴起看海南——海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纪实⑦
■ 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2022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关口,比2021年增长36.8%,增速较全国快29.1%,成为自贸港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三亚海鲜店监控视频至少保存30天,海鲜必须使用镂空筐称重——这是三亚市依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反消费欺诈规定》等出台的新规。
两条看似“不相干”的新闻背后,因一部法律产生内在联系——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
这部法律在国家立法层面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继续抓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贯彻落实,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如期顺利封关运作。
牢记殷殷嘱托,海南贯彻实施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坚定不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省,纵深推进平安海南、法治海南建设,以高质量法治服务和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行稳致远。
强化法治保障
法治海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2023年1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药品器械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首部以立法形式实行医疗药品器械一体化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有利于推动建立更高水平的医疗药品器械管理模式及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标准,为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自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以来,海南全面落实、加快构建自由贸易港法律法规体系,以法治护航新征程。
位于海口市美兰区的华商萧一峰(海口)联营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小玲和同事在讨论工作。据了解,华商萧一峰(海口)联营律师事务所是首家海南、香港联营律师事务所。(资料图)
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抓实立法调研,做到为需而立、立以致用,立法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探索“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制定简明管用的“短条例”,推动海南地方立法向精细化转变;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着力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
截至2022年底,海南已出台22件自贸港法规,自由贸易港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5年来,海南结合落实系列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法治海南建设,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018年9月27日,海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
2019年4月11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揭牌。海南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开启新篇章。
2021年,海南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法治海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规划两方案”,搭建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的“四梁八柱”。法治海南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2022年,海南又进一步明确健全政府机构职能体系等7个方面27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凡事讲法”“依法行政”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办事和行政的重要准则。
2021年12月10日,海南首例副省长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吸引全社会关注。此后,海南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大幅提升,位居全国前列。
这也成为法治海南建设的生动缩影。5年来,海南全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法治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法院系统编制典型案例,研究制定系列制度文件,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提供司法政策支持。
检察机关加大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打击力度,清理各类涉企“挂案”“积案”,尽力为企业“松绑减负”,促进稳企业保民生。
公安机关推动政务服务向“一窗通办”转型升级,建立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法律服务保障机制,建成使用19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
司法行政系统抓好立法协调和调度,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一支队伍管执法”。
持续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海南国际仲裁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海南仲裁国际公信力不断提升……
海南努力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2022年消博会期间,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等单位组织精干力量来到展会现场,提供“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调解+仲裁”等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受到了参展商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环境,让经营主体和群众依法依规办事不求人,让各类经营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还将吸引全世界更多投资者来海南投资兴业。
截至今年2月,海南经营主体增速已连续3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经营主体5年增量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
法治,正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最好的营商环境。
夯实平安基石
“全国最安全地区”蓝图加速实现
进出岛的人流量、货物量、航班数、车辆数,景区境内外游客量……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每分每秒都在生成海量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信息,警方可以迅速掌握有效信息,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提高破案效率。
不止于此,通过“大数据+算法”,海南可以实现对进出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全天候、全方位精准管控。
4月6日,在数字海南公司,海易办、海政通、海易兑平台技术团队在办公。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通讯员 肖亚梅图/文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过去5年来,海南切实提升机关效能,迭代升级“海易办”“海政通”两大数字政府平台和“互联网+监管”体系。深入开展“作风整顿建设年”“能力提升建设年”和“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比学赶超”等活动,政府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今后5年,海南还将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完善“互联网+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减负增能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对海南来说,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迫切需要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直以来,海南把平安海南建设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民心工程、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治本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组数据记录5年来的奋斗历程:
——2022年,海南省刑事案件立案数为近11年同期最少,“两抢一盗”刑事案件立案数为近20年最低、实现6年连降;
——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成效显著,吸毒人员占常住人口比例从8.3‰大幅降至0.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因吸毒人员引发的“两抢一盗”等侵财类案件降至0.02%,全省未发生涉毒肇事肇祸案事件和易制毒化学品流弊事件;
——以社管平台、平安建设APP等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造11156个“全科网格”,全方位提升守护平安的层次和水平……
不同的数字述说同一个事实:我们生活的海南比以往更安全了。
5年来,海南加快推进综治中心、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四位一体”建设,升级海岛型立体化、智能化、可视化治安防控体系。
5年来,海南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刑事案件连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跃升至98.2%,社会治安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更高水平的法治海南和平安海南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正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浓厚底色,“创建全国最安全地区”的蓝图加速成为现实。
乘胜追击,再擂战鼓。2022年11月,海南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海南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重点项目建设指引》《“十四五”平安海南基层基础攻坚方案》《海南省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2023—2025年)方案》等,进一步深化全国最安全地区创建。
守护平安,有你有我;平安海南,共建共享。“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很有安全感,大家都安居乐业。”海口市民周霞颇为自豪地说。
共画最大同心圆
为自贸港建设凝聚奋进力量
在海南各个城市,“议事堂”已经成为解决小区居民烦心事的重要平台,通过和人大代表联络室、协商民主议事会、法律服务工作站互融共建,帮助化解小区各类矛盾和纠纷。
在海南广大农村,通过成立村务协商会,建成村级议事协商室等,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协商制度和议事规则,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海口交警开展铁骑大比武,女子铁骑队亮相。(资料图)
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在基层农村,不同形式传递同一个主题: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这正是海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5年来,海南深刻认识、全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更好支持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凝聚更广泛智慧和力量——
5年来,我省联系代表工作扎实推进,以镇(街)为主、重点村(居)为辅的代表联络站网格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严格代表人选标准和条件,适当提高专业人才比例,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5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依法履职,围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推进高质量立法,共审议通过省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143件,迈出以良法促善治谋发展的坚实步伐。聚焦自贸港建设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问成效、提建议、督整改,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出贡献。
5年来,省政协突出履职为民,创新打造“共建自贸港 有事好商量”协商品牌,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与基层协商民主结合,打造3000多个基层协商议事平台,累计帮助解决2000余项党委所想、政协所长、基层所盼的实际问题。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法院新村法庭渔排调解室,调解员在调解案件。(资料图)
5年来,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带头深入企业生产、项目建设、农业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提案、微建议、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及时反映问题,就企业复工复产、农业生产恢复、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建可行之言、献务实之策……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使命越艰巨、责任越重大,就越要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齐心协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最大同心圆。
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通过“直通车”形式建言献策;引导各民主党派开展助学、义诊等社会服务活动;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超过100个小区推广物业管理“信酬制”……
如今,全省各市县已全部构建起党领导下的统筹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各方面的大统战格局,逐步形成真正的、广泛的、紧密的大团结,也必将为自贸港建设凝聚更多的共识、人心、智慧和力量。
(本报海口4月9日讯)
微镜头
法治护航 乐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 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4月6日,眼科新药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获批作为进口临床急需药品,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
这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干眼症状和体征的鼻喷雾剂,它落地乐城先行区,将为中国干眼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这是我们加速眼科前沿技术落地的新进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博鳌超级医院国际眼视光眼科中心主任陈蔚高兴地说。
国际创新药械持续落地乐城先行区。今年,国际创新药械引进又迎新利好。1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药品器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
“《规定》为特许药械便捷引进保驾护航,保障特许药械使用兼顾安全高效。”乐城医疗药品监管局三级主任科员关俊伟说,比如《规定》明确,先行区应当通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政务服务事项提供不见面办理,实行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通过一体化审批模式,临床急需进口药械非首次审批所需时间已经缩短到平均仅1.6天。“今年第一季度,特许药械审批数量同比增长54%。”
截至2023年3月31日,乐城先行区进口特许药械品种首例应用已经达到310例,其中药品104个、器械206个。
《规定》还明确,先行区为特许药械提供进口关务、物流、仓储和展示等全流程服务。全流程服务也将更好助力患者用药。
在乐城先行区公共保税药仓,国际创新药械有序排列在保税药仓内的货架上。保税药仓负责人彭思楠透露,保税药仓通过“先入库,后出仓”,进一步优化患者用药流程,“以前是‘患者等药’,现在是‘药等患者’,只要患者申报用药,当天就可以送药到医院。”
让患者更快用上药的同时,海南也全力确保患者放心用药。“依托不断优化的特许药械追溯管理系统,各监管部门可以对医疗机构使用特许药械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监测。”关俊伟介绍。
参与了《规定》起草的关俊伟说,《规定》锚定高质量发展,形成乐城先行区完善的医疗药品器械一体化监管法制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固定“二合一”融合监管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对标国内外先进监管经验,以监管服务理念促先行区开放发展。
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让企业吃下“定心丸”。箕星药业首席商务官吴琨表示,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是箕星首个依托乐城先行区“先行先试”政策落地的药物,“我们致力于与政府和医学界紧密合作,继续借力先行区政策优势,造福更多中国干眼患者。”
保税药仓入库货值数据折射出市场对乐城先行区信心更足。“2022年保税药仓入库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近80%。今年一季度保税药仓入库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36%,创下新纪录。”彭思楠说。
法治护航,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要素活力不断激活。乐城先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医院、医生、患者、先进药械和监管“五要素”,积极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与省级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推动乐城先行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吸引优质产业资源聚集,助力海南自贸港打造中国医疗创新高地。
(本报海口4月9日讯)
截至2022年底
海南出台22件
自贸港法规
海南2022年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达到2009.5亿元
比2021年增长36.8%
增速较全国快29.1%
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超过100个小区推广
物业管理“信酬制”
1
海南省刑事案件立案数为近11年同期最少
“两抢一盗”刑事案件立案数近二十年最低
实现六年连降
2
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成效显著 吸毒人员占常住人口比例降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68‰
3
这五年
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跃升至98.2%
社会治安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文字整理/袁宇 制图/陈海冰)
原标题:这五年,海南全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法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法治强保障 同心绘蓝图
责任编辑:王思畅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