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纳欢歌·综述 | 更好的日子——写在毛纳村牢记嘱托奋力前行一周年之际

歌曲MV:习总书记来到我们五指山

  视频来源:五指山市水满乡凤凰花黎苗童声合唱团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贺立樊/文

  地处云雾缭绕的五指山区,毛纳村的清晨总是伴随大雾。推开窗子,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眼前浓密的雾气,让人看不清前方的路。

  这里山地多、耕地少,曾经交通不便、缺少致富产业。祖祖辈辈生活在毛纳村的乡亲们,过去的生活仿佛笼罩在迷雾之中:方向是确定的——想要过上更好的日子;方法是不确定的——怎样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一个毛纳村的困惑,也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农村的发展缩影。彼此的困难也许并不相同,有人缺地,有人缺水,有人“身在宝山”空手而归,有人“看遍荒凉”一筹莫展。归根结底,困难是不同的细节,发展是前行的基础,振兴则是所有中国农村统一的目标——大家盼望实现,也必将实现。

  “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一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仍在毛纳村传诵。“空手而归”与“硕果累累”之间的距离,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毛纳村的乡亲们在山区迷雾中历经坎坷,与所有中国农村一起,向着更好的日子迈出的每一步。

  “不相信会一直苦下去”

  金灿灿的树冠吸引游人前来拍照。记者 贺立樊 摄

  一棵野生龙眼树,高度超过了两层楼,不知从哪来的无头藤爬满树冠。春天一到,无头藤的色泽更加金黄,整个毛纳村几乎都能看见这棵散发金光的龙眼树。

  黄雪群的家就在这棵龙眼树旁。十九年前,黄雪群刚嫁来毛纳村时,这颗龙眼树已是这副金灿灿的模样。可是当新娘踏过门槛,夫妻俩的小家却没有一丝“金光”闪耀。

  彼时的毛纳村,山清水秀的风景之下,是缺乏产业的真实面孔。

  “那时没有别的生计,村里耕地少,大家只能上山砍竹子,卖给收购商用作种植豆角的棚架。”黄雪群不熟农活,动作慢,一天下来砍不了多少根竹子,“最便宜的时候,一根竹子才卖3、4分钱,难以支撑生活。”

  村里开始有人出去打工,“留不住人”的现状在先,“空心化”的未来已在眼前。对于回到农村的黄雪群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缺少同行者,也意味着村子缺少未来发展的人才基础。

  黄雪群的娘家在五指山市区旁的昌冲村,她与丈夫王懋锋曾是三亚一家酒店的同事。结婚之前,做生意的姐姐劝过黄雪群:“毛纳村条件落后,经济不好,你不会干农活,嫁过去只能一辈子受苦。”

  黄雪群与村里的孩子。记者 贺立樊 摄

  “可是我觉得,两个人看对眼了,只要一起努力,再苦的日子也能变好。”直到住进毛纳村,看着尚未硬化的泥泞村路,抚摸着掌心被刀把磨出的水泡,想打电话向家人诉苦,却没有信号,现实逼得黄雪群不得不低头,“条件太苦,有些后悔来到这里。”

  想种地,无奈常住人口六百多人的毛纳村,仅有六百多亩耕地,大规模农业生产并不实际。质量上乘的本地大叶种茶,倒是极好的经济作物,然而受制于乡里茶厂有限的生产力,茶青往往卖不出去。

  这是关于资源分配、基础建设、产业配套、人才培养的系统问题,在同一个时期,也发生在其他农村。

  在海南东方,曾经的乐妹村缺少产业,缺少技术,基础建设的落后,让村里连一间公共厕所都没有;在浙江安吉,曾经的黄杜村山多地少,辣椒、板栗等经济作物换不来经济收入,成为全县经济条件最差的村庄之一。

  在海南海口,面对“地无三尺平,荒山堆乱石的”自然条件,施茶村的乡亲们“拍案而起”,誓要一同实现“石上开花”。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望着家门口这棵金灿灿的龙眼树,黄雪群不愿让这场为爱奔赴成为此生遗憾,她在寻找致富的机会,“姐姐说对了前半句,但是我不信后半句。”

  在这座五指山下的小村庄,同样有很多人,不相信身处农村是遗憾,不相信会一直苦下去。这份“不相信”不是从这里开始,也不会在这里结束,却能从一个村传到另一个村,汇聚成激励亿万农民自强的内生动力。

  “再苦咬咬牙也要扛过去”

  村道旁的“合亩仓库”,是包括毛纳村在内,众多黎族村落的传统劳动组织形式。一年前,总书记曾在这里走近端详,询问在场的乡亲们:“过去吃不饱吧?”

  王柏和(右)与王菊茹。记者 贺立樊 摄

  乡亲们的回答浓缩在六个字里——“山地多,耕地少。”千百年来,面对有限资源所采取的同劳动、同分配,让“合亩仓库”蕴含着黎族同胞的智慧,也在体现一种无奈。作为曾经的贫困户,王政珠的无奈更加深刻。

  “毛纳村的海拔高、湿气重,昼夜温差大,一般的经济作物长势不好。”王政珠记得,乡亲们种过橡胶树,“但是胶水稀少”;乡亲们种过槟榔树,“可是槟榔稀落”。

  为数不多的经济作物,只剩下本地大叶种茶树。然而,茶园在山上,茶厂在乡里,两者之间只有土路。20多年前,退伍回到毛纳村的王柏和,就是背着几十斤重的茶青,日复一日走在这条土路上。

  王政珠展示村里舞蹈队的表演动作。记者 贺立樊 摄

  好不容易走到乡里的茶厂,却常常被告知,茶青已经够了,当天不再收购。“一整天的劳动,换不来收入,一家老小都等着用钱。”老人要照顾,孩子要上学,为了挣钱,王柏和和爱人王菊茹养过猪、打过工,“一头猪能供一个孩子一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但是供到中学,再也供不起了。”王柏和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只好含泪离开校园。

  那时的王柏和一家,正在经历低谷;那时的毛纳村,也在经历阵痛。距今不过十来年,当时毛纳村经济落后的状况,却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毛纳村委会下辖的毛纳村小组,分为三个村民聚落,分别是南侧的“什文”,中间的“毛纳”,以及北侧的“什也”。三个聚落呈弧线排列,彼此之间相隔不过数百米,却没有一条便捷的村道相连。

  刚嫁到毛纳村时,黄雪群去往“什文”、“什也”,得绕着整个村子走上一大圈——这还不是乡亲们走过最远的路。

  为了补贴家用,黄雪群开始种植时令蔬菜,步行几公里,挑到乡里销售,一趟能挣三四十元,“回到家里全身酸痛,但是数着挣来的钱,睡得还是很香甜。”

  为了把无人收购的茶青换成钱,王柏和和王菊茹尝试制茶,每次制成十多二十斤茶叶,王柏和步行30多公里,走到五指山市区卖茶。山区多雨,常常把王柏和浇得湿透,到了市区已是傍晚,不舍得花钱住旅店,王柏和抱着茶叶睡在桥洞,担心茶叶丢失,这一晚总是睡不踏实,“再苦再累,咬咬牙也要扛过去。”

  这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村的苦与累。一个人咬牙扛过去,一个家就能迎来转变;一个个家迎来转变,一个个村就能步入正轨。

  在海南东方,当第一株兰花在乐妹村盛开,驻村干部与乡亲们的汗水,即将转化为致富的金钥匙;在浙江安吉,当黄杜村的第一片茶芽被摘下,“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已经拉开序幕;在海南海口,当第一棵石斛在火山岩上顽强生长,由“绿”转“金”的施茶村,给了更多人启发。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数以百万计的村庄“咬牙”扛过去,在各界帮助下解决农村发展的系统问题,更好的日子,就在眼前。

  村里的“连心桥”。记者 贺立樊 摄

  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连接毛纳村“什文”、“毛纳”、“什也”三个村民聚落的“连心桥”建成。乡亲们都说,这是连起三个“兄弟”的桥。

  随着平整宽阔的硬化路不断延伸,毛纳村不再“与世隔绝”。品质上乘的茶叶吸引越来越多的收购商前来,村里有了茶坊,王柏和再也不用背着茶,走上那条卖茶的路。

  2006年,黄雪群攒够了钱,买了一台电冰箱,两年之后,她在乡里开了饭店;2012年,王柏和一家盖起新房,4年之后,又盖起一间茶坊。

  这些年来,毛纳村里的新居此起彼伏,“合亩仓库”却仍然保留在村道旁。它是一段缺衣少食的历史,能唤起“咬牙扛过去”的记忆,也能让人更加珍惜这片绿水青山,以及它对家园的馈赠。

  “财富是有形也是无形”

  站在毛纳村的“连心桥”举目望去,巍峨的五指山就在远处。1867米的海拔高度是海岛的极限,也是一个省份尊重自然的底线。

  毛纳村里有一条无形的分界线,属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边界。线外是乡亲们的家,线内则是全人类的生态家园。

  “海南热带雨林不是光属于海南,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是属于地球的,是国宝。”总书记的话语,被乡亲们记在心里——“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这个道理,关系着人与自然的进与退。过去的海南中部村庄,处在浓密的森林之中,个别农民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火烧成片林地。30年前奔驰在海榆中线的旅人们,依然记得夜幕下远山燃起的点点火光。

  这抹火光带来了什么?生态意识的滞后,让“靠山吃山”成为固化思维,火光可以逼退森林,却带不来更好的日子,直到海南建省初期,仍有17%的人口未解决温饱。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成为重中之重,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仿佛迭代海榆中线的G98中线高速公路,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毛纳村的乡亲们举出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名声在外的毛纳茶。

  得益于湿润的气候、微酸的土壤,优良的自然环境让毛纳村的大叶种茶品质极佳。1860亩茶园与村里的生态林共生共长,根据毛纳村委会副主任王启旺计算,生态林能够为茶树遮阴60%至70%,正好可以减少病虫害。

  毛纳村的600多位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或与茶产业有着联系。随着当地政府及帮扶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力度与技术指导,毛纳村的茶为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自从2020年首次实现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之后,毛纳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连续两年实现增长,2022年已经达到14000多元。

  除了茶叶,毛纳村的乡亲们还种起了山兰稻和益智,它们是绿水青山给予毛纳村的有形财富。人退了,大自然进了,它的财富必然惠及所有人。

  放眼中国,既有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畔“水”经济、福建东山“蓝海绿肺”等产业升级为代表的先天自然条件给予的有形财富;也有江苏贾汪从“煤城”变“绿城”、山西右玉沙洲变绿洲等产业转型为代表的后天生态修复给予的有形财富。

  “财富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对于毛纳村的乡亲们而言,大自然给予的财富,既是茶山上扎牢根基的茶树,也是优良生态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收入。

  在产业和生态的加持下,风景秀丽的毛纳村在2022年迎来游客20多万人次。乡亲们早已认识到生态保护的价值,这种认识是比有形财富更为珍贵的无形财富。

  同样重要的是,山仍青、水仍绿,祖祖辈辈耕耘的故土,从未如此吸引游子与宾客,从未如此接近真正的振兴。

  “好想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初春的水满乡,茶树吐新芽。63岁的“候鸟”张超,又带着几位来自山东老家的朋友,走进毛纳村游玩。

  “我已经来过毛纳村好几次,都快成导游了。”自从2017年来到五指山居住,张超很快发现了这个漂亮的村子,“这里风景好、空气好、建设好,这些年变化很大。”

  几位老朋友沿着村道走走停停,穿过“连心桥”,在议事亭坐一会儿,又来到共同广场,看一看村里舞蹈队正在排练的节目。

  走到披着金藤的龙眼树下,有朋友告诉张超:“好想成为这里的一分子。”张超听完,和朋友相视一笑,“喜欢就常来。”

  来到毛纳村已经十九年的黄雪群,发觉自己再也离不开毛纳村,她也找不到离开的理由。“一家人都在村里,舍不得走。村里什么都有,也用不着走。”

  水满乡周边建起了不少旅游度假酒店,曾在外地酒店工作过的黄雪群,在家门口干起了老本行。“现在来到附近一家酒店上班,一年下来也有5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过去在三亚多家星级酒店担任厨师长的丈夫王懋锋,也早已回到毛纳村,“在家料理茶园,茶叶有销路,再也不用外出打工。”每个傍晚,掂起家里的小炒锅,为家人做顿饭,厨师长的头衔已成过往,王懋锋只做家庭的大厨。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

  在安徽淮南的乡村,他们是肉鸡养殖场的“鸡倌”;在江西吉安的乡村,他们是渔场的老板;在重庆铜梁的乡村,他们在荒山种出一片橘园。

  他们散布在中国的一个个村庄,带去在外闯荡积累的开阔眼界,带来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39岁的王启望,就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他曾是从毛纳村走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2010年回到村子,在茶园里搭了一间茅草屋,用了13年的时间,打造了一座亩产400斤的高产茶园。

  “从前,大家都想走出去。现在,走出去的人们想回来。”这不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这里更像陶渊明所著的《归园田居》。从古至今,人类的迁徙总是具有目标性,从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到近代世界的走向城市,迁徙的目标总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

  时过境迁,在今日的中国,无论城市与乡村,都能找到“吾心安处是故乡”。

  如同毛纳村的姐妹们织出的黎锦,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到今天仍有生命力,收获市场青睐。当故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人与自然能在今日的中国得到尊重、得到振兴,更好的日子就能透过五指山区浓密的雾气,真实地展开在这片土地上。

  总策划:胡续发

  策划:纪燕玲

  执行策划:胡诚勇 郭祖莹

  执行协调:符金花

  记者:贺立樊

  摄影:李昊

  设计:符爱华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