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海南:宜居宜业宜游 和美乡村万象更新 | 蓬勃自贸港 锦绣新海南

  蓬勃自贸港 锦绣新海南

  共富海南

  海南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不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宜居宜业宜游

  和美乡村万象更新

版面截图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新意十足”——到琼岛的广袤乡间去,你会发出如此感慨。

  人是“新”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村民成长为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农人”。

  地是“新”的。细如指状的柠檬、牛奶味的椰子、冬瓜般大的“杨桃”……一批“新奇特优”在琼海市大路镇育出增收新希望。

  村是“新”的。林间树屋,特色民宿,着力打造“田园会客厅”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水央村,一步一景宛在画中央。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为海南擘画了蓝图。

  乡村处处,田畴沃野,“三农”尽展新气象。五年来,海南聚焦“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富民政策一项项落实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守!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

  因孩子重度残疾,过去10多年,临高县东英镇头洋上村脱贫户陈引南只能随身陪护。

  自从“家门口”多了个扶贫车间,他将孩子托养在车间接受日间照料,终于可以安心工作挣钱,“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家里的日子一下子轻松不少。”

  脱贫来之不易,成果得牢牢守住。如何守?扶贫车间不是唯一的答案。

  在带领64.97万农村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后,海南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建立脱贫群众收入“五级研判”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

  石斛树上植,茶叶树下种,林间养山鸡。五指山市南圣镇同甲村推广立体式种养,越来越多槟榔林实现“一地多收”。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营盘村脱贫户符凤兰患有鼻腔恶性肿瘤,治疗总费用超6万元。原本担心因病返贫的她,得知报销比例达90%后,终于放心住进医院。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扶上马”后再“送一程”。

  2019年2月以来,海南连续选派两批,每批派出8000余名干部、2000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如满天星般散布于大大小小的村庄,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合力。

  结束在定安县富文镇的两年驻村工作后,58岁的王爱国选择继续留任,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干到退休。留下来的不仅是他,海南第二批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轮换工作中,自愿留任的队员占比超22%。

  “脱贫不是终点,我还想多待些日子,带着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王爱国的心声,也是所有帮扶干部的共同心声。

  提!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0”,这是如今海南的贫困发生率。

  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盘活富余劳动力;举办稻田音乐节,探索农旅融合;搭建中央厨房,撬动预制菜市场;果蔬立体套种,一地生多金……自从摘掉了“贫困帽”,琼中堑对村不断解锁乡村振兴“新玩法”,目的只有一个:让农民的腰包更鼓。

  产业帮扶促增收。“我们利用扶贫资金和项目成立村集体公司,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产业推动的共同富裕路。”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副镇长、五星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丽萍看来,村里3000多亩芒果,就是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稳岗就业促增收。不必再像往年一样赴外地奔波找工作,如今,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抱本村村民陈彩意在家门口就业,“每天能挣250元,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这多亏了就业驿站的牵线搭桥。”

  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抓产业,到开展多个专项行动促就业,海南推动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去年,全省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7998元、同比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不断提升的,除了村民收入,还有乡村风貌。

  “湖水清澈,风景也美。”澄迈县仁兴镇新兴苗村村民盘兴强还记得,几个月前,村里如今景色宜人的人工湖还是一片垃圾漂浮、臭气熏天的“排污池”。

  “黑脏臭”变为“美净绿”,得益于一场黑臭水体治理行动的推进。

  聚焦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过去5年,海南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累计建成1700余个美丽乡村,让蜕变在琼岛各地村寨频频上演。

  转!开启乡村振兴“2.0阶段”

  牙叉镇对俄村的橡胶林下,一株株五指毛桃撑开翠绿的叶柄;元门乡红旗村的橡胶种植示范基地里,饱满硕大的凤梨散发阵阵清香;青松乡青年农场的胶林间,一垄垄顶着“帽子”的红托竹荪长势喜人……

  将“橡胶+”玩出不同花样的白沙,119万亩橡胶林持续增值。

  发生在白沙橡胶林的增收故事,是海南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向“立体式”种植养殖转型的一次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已达314.34万亩,产值190.12亿元。

  乡村振兴已悄然转入“2.0阶段”。

  走进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和茹手工茶坊,红茶醇香扑鼻而来。“昨晚足足炒了40多斤茶青。”茶坊主人王菊茹说,村里的红茶销路火爆,越来越多村民种茶采茶。

  火的岂止是茶。游人们为一杯清茶而来,为雨林风光而来,也为黎族风情而来。去年,毛纳村累计接待游客5.88万人次。村民们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将“流量”变现,实现旅游收入294.21万元。

  向立体式种植养殖转型、向“农文旅”融合转型,如今,海南将乡村视作一个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空间进行系统开发,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不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兴旺有新动能,乡村治理有新模式。

  从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结构,到探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手段,海南持续构建多元共治的长效机制,正以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增色赋能。

  “村干部们感觉肩上担子轻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也高了不少。”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党支部书记陆运强注意到,自从村里将村规民约、具体村务细化为清单并赋予分值后,便如同按下了乡村治理“高效”键。

  事还是那些事,人还是那些人,思路一变,乡村天地愈发广阔。

  (海南日报海口4月12日讯)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过去5年

  全省15.21万户64.97万人顺利脱贫

  全省6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8.3%下降到0

  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小康社会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

  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过去5年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135家就业驿站覆盖全省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

  乡村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5年

  全省共建成了1453个美丽乡村

  具备条件的自然村100%通了硬化路

  农村地区居民燃气普及率、户用厕所

  普及率在全国位居前列

  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

  过去10年

  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达到10.4%

  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过去的2.8倍

  下降到现在的2.22倍

  自2019年2月以来

  海南连续两批、每批派出8400余名干部、2756支乡村振兴工作队,覆盖所有镇村

责任编辑:吉训侦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