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一片绿叶富一方百姓

革新村苗圃里的茶树苗长势喜人。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白沙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四个“全省首个”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一片绿叶富一方百姓

  ■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一枚枚芽尖色泽嫩绿,呈细长锥形向阳生长。

  4月25日,位于海南鹦哥岭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革新村,一片片大叶茶茶树苗圃迸发着蓬勃生机。这里也是海南省首个茶叶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的“试验田”。

  “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为乡村振兴指明路径。

  “作为海南茶叶主产区之一,白沙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从建设全省首个茶叶研究中心、首个茶树类别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到发布全省首个茶叶碳标签、首个地方性茶叶类别团体标准,着力以四个‘全省首个’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白沙茶业协会秘书长汤适说。

  一片叶子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

4月25日,革新村村民在管护茶树苗。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几片苗圃共培育约2万株茶树种苗,村合作社与茶企签订了购销合同,每株能卖2元……如今,大叶茶小芽尖尖,不仅生长在苗圃里,还长在革新村村民符海清的心尖尖。

  春雨泽润,酣畅淋漓,草木新芽,绿意萌动。一大早,符海清就来到自家苗圃,往前一天因雨淋而变得松垮的种苗根系处填土、拍实,全然顾不得泥水沾湿了鞋与裤腿。“到今年8月将种苗交付给茶企,可以入账大约4万元呢。”他乐呵地盘算着。

  自去年底开始,当地龙头企业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牵头,选中具有野生大叶茶资源优势的南开乡作为种苗培育基地。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史磊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企业还敲定了在全乡培育100万株种苗的‘军令状’”。

  南开乡的山林里,有不少树龄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野生古茶树。“以前大伙只知道采摘茶青在家里泡茶解渴,没想到把成熟掉落的茶籽用来育苗竟能干成一份产业。”参与育苗工作的革新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符永进抿了一口热茶,茶香醇厚,热气升腾,恰似这份产业的前景——“目前全村已有50多户农户参与培育共计60万株大叶茶种苗,仅此一项,能让合作社入账100万余元”。

  “不设大棚,不用特意施肥、除草,各类茶树完全仿野外生境生长。”跟随白沙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邢福顺走进位于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白沙茶树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不同品种、不同树龄的茶树长势葱郁,其中部分植株已近似小型乔木。

  这是海南首个茶树类别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自2022年7月揭牌以来,这一资源库已保存120多种茶树种质资源。“其中,源自鹦哥岭、五指山、黎母山等区域的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19份。”邢福顺介绍,眼下,当地正在依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力量,采用茶籽与扦插等育苗技术,筛选适合本土生境的优良品种用于推广种植。

  而当品种优良的大叶茶蓬勃生长,人们又对其赋予“碳标签”时,一片茶叶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

  在白沙细水乡牡工商一队生态茶园,年过五旬的茶农符德山惊喜地发现,他与20多名农户精心管护的约千亩茶园已成了记录“碳足迹”的“试验田”——今年4月9日,薄沙牌“白沙绿茶”碳标签正式发布,这是海南省首个茶叶碳标签。

  “我们根据国际碳足迹评价准则,对薄沙牌‘白沙绿茶’茶树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饮用、废弃物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评估分析。”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晓晨介绍。

  经科学核算,1千克薄沙牌“白沙绿茶”的碳足迹为15.0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纳入茶树碳汇后,碳足迹为-9.2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吴晓晨表示:“负值表示全链条环节吸收二氧化碳,由此体现碳汇价值,也为培育与拓展茶叶消费市场下好了‘先手棋’。”

  虽没能透彻地理解其中的碳汇价值,但在符德山心里已记上了一本“明白账”——这片茶园的“身价”正在不断提升。

  “白沙绿茶”碳标签发布当天,海南省首个地方性茶叶类别团体标准——《白沙黎族自治县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团体标准》同步发布。

  “今后得多看看这本‘册子’,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让‘五里路有机茶’的品牌越来越响!”在该茶园务工10年的符秀香没有想过,种茶、采茶、制茶也会有“操作手册”——该标准从种植端、种苗、加工、管理、品牌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其标准体系涵盖12个方面共计466项细则。

  在对“两山”转化路径的不断探索中,白沙茶产业点“绿”成金。汤适介绍,全县茶树种植面积已从2014年的4000多亩发展到现今的1.1万亩,有效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出早春茶、冬茶、有机茶、野生茶、古树茶5张“茶名片”,带动就业人数达5000人,促进人均增收约3500元。

  “白沙去年荣膺‘中国早春茶之乡’‘中国生态茶叶之乡’两张烫金名片,我们要做好芽尖的‘含绿量’,才能收获产业的‘含金量’。”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刍盼着,当地百姓今后能分享到更多生态红利。

  白沙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符秀香也从当初的脱贫户成长为采收班班长,攒够了积蓄,建好了新居。茶韵悠悠,茶香千里,对于当地有机茶产业,她有信心、有期待!

  (海南日报牙叉4月25日电)

  延伸阅读

  截至目前,白沙茶树种植面积达1.1万亩,推出早春茶、冬茶、有机茶、野生茶、古树茶5张“茶名片”,带动就业人数达5000人,促进人均增收约3500元。

  学悟笔谈

  用“绣花功夫”办好民生实事

  ■ 魏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这项民生工作,白沙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茶叶种植,推出四个“全省首个”,创新茶叶生产标准,优化茶树种质资源,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主题教育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体现于办好一项项民生实事中。只有从群众的身边事、具体事抓起,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事情是具体的、实打实的,办好群众的事,就要主动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难题。尤其是不能忽视那些影响群众生活、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因为这些民生实事往往最能影响群众感受。只有着力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好办实,才能贴近群众的心,让群众满意,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每个具体问题又有各自的复杂性。因此,抓好民生实事,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一种方法包打天下,而要找准群众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寻求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有足够耐心,下足绣花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时,办好民生实事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善于用新眼光看待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拓宽为民办实事的思路。

  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民生在其中。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责任编辑:郭微微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