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生活,相信是很多人的向往。家住海口北港岛后溪村的吴佳丽,因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的交通便利,让她将人们这一向往变成了现实。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小畅/文 吴兴财/图、视频
如今,吴佳丽每天起床,透过窗户映入她眼帘的,便是蔚蓝的大海,雄伟的大桥,还有她家门前那株不时迎着海风摆动着红色身姿的三角梅。
吴佳丽生活的变化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的交通便利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座每天映入其眼帘的大桥就是这一改变的起点。
这座大桥是海口连接文昌的海文大桥,大桥经北港岛,跨海接入铺前镇。在经北港岛的路段,有一处匝道,车辆可以直接进出岛,从此结束了北港岛与外界往来需要渡船的历史。
海文大桥与北港岛。记者 王小畅 摄
吴佳丽眺望海文大桥。记者 吴兴财 摄
“我和我老公原来在海口打工,我在工厂当过工人,也在店铺干过销售,但收入都不是很高。”吴佳丽说,她在外面打工的工资也就三千来块钱 ,除去房租等开支后手头很紧张。
2019年海文大桥通车后,看到北港岛正在发生的变化,吴佳丽和丈夫在2020年决定回北港岛开店创业。
“大桥的匝道通车后,北港岛跟外界的交通非常方便,到海口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吴佳丽刚回北港岛时,开的小店只是卖一点饲料,后来开起了一家小超市,还取名为“港福隆超市”,这名称即是他们对北港岛发展的祝福,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北港岛。记者 王小畅 摄
回想起没有通桥前的北港岛,吴佳丽介绍,那时全岛在渡口那里有两三家小卖部,也因此那里成了村民口中的“村头”。由于那时交通不方便,小卖部进货都要通过船运,这不仅经营成本相对高,货品的品类也不多,岛上人们的日用品采购,主要还是乘渡船到对岸的铺前镇去买。
“我们开始开超市时,由于不太懂这个行业,起先都是自己去海口拿货。”吴佳丽说,现在除了特别的货物需要他们自己去海口拿货外,大部分的货品都有商家配货,根据他们的需要,直接送到店里。“这种服务在没有桥之前是不敢想的”。
现在吴佳丽的超市,除了生鲜类外,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日用品及食物,如米、油、盐、洗漱用品等。
吴佳丽在自家超市忙碌。记者 吴兴财 摄
“他们开店后,大家买东西方便多了。”记者采访时正巧遇到村民陈大爷到店里买蒜头,他激动地说,以前这种物品他们都得去铺前买,现在什么时候缺就什么时候来这里买了。
陈大爷还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威马逊时的惊险遭遇,对政府为北港岛修路、造堤等举措连连称赞。“现在北港岛上生活交通方便,环境也越来越漂亮了。”陈大爷说。
随着北港岛交通的便利和环境的改善,如今节假日到北港岛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为吴佳丽的超市带来了更多的客源。
“我记得有一个假期,岛上来了好多游客,我们一天就卖了5000多元,这让我印象很深刻。”吴佳丽说,这一次经历,更加坚定了她回村开店的决定是正确的想法。
吴佳丽在自家超市忙碌。记者 吴兴财 摄
如今,为了发展旅游业,岛上正在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红树林边的栈道。相信随着这些建设的完成,北港岛的旅游服务水平将会得到提升,旅游的产品也会更加多元化。
为了利用好岛上的宝贵旅游资源,头脑灵活的村民已经开始谋划“吃旅游饭”。“如果条件允许,除了开超市外,我和我老公还想开饭店,现在正在计划中。”吴佳丽说。
吴佳丽对于在北港岛上现在的工作生活很满意,心里对未来也充满了奔头。她认为这种幸福感是海南建设自贸港带来的,如果没有交通的便利,就没有她这一变化,也就不会有现在这种工作生活状态。
我和我的自贸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兴起,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对自贸港建设的认同感、参与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极大增强。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即日起陆续推出“我和我的自贸港”系列报道,讲述海南自贸港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和显著变化。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吉训侦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