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各乡镇(街道)有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给村民们送去了优质、贴心、便捷的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乡村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沃土,其间文明之风吹拂,农业生产环境更美、基础更牢,群众生活也更加舒心、更加安心。用文明之水浸润乡村沃野,必将助力乡村振兴畅通无阻、行稳致远。毋庸讳言,当前,天价彩礼、陈规陋习等一些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不良因素,仍旧制约着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正所谓,大厦赋予其上,文化浸润其间。聚焦群众生产生活,建设文明乡风、传播文明乡风、守护文明乡风,能让群众在点滴变化中增强认同、积极主动移风易俗,从而营造起一种弘扬社会新风气的浓厚氛围,让文明之光温暖百姓心田。
乡村振兴的大厦,离不开乡风文明来烘托和打底。否则,就会沦为镜中花、水中月。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塑魂。通过项目化推进志愿服务纵深发展,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凝聚起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乡风文明建设力量越强,乡村振兴的后劲就会越足,其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的就越大。
文明之种需要扎根,文明之实需要成长。移风易俗宣传、农业技术培训、非遗文化传承培训、交通安全、免费理发、健康义诊、歌舞表演、普法宣传……把文明理念融入文明实践,不是凌空蹈虚的说教,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当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乡风文明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时,必将对文明传播、文明创建形成自发和自觉。
文明乡村建设凝结成品牌,将会释放出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文明理念在农民群众之中心口相传、躬身实践,必将形成人人宣讲文明理念、人人参与文明实践的良好氛围。文明之风吹遍田间地头,乡村振兴的动力更加充盈、根基更加牢固、步伐更加有力。
用文明之水浸润乡村沃野,用乡风文明的“软实力”提升乡村振兴的“硬功夫”。围绕乡风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人人追求文明、人人践行文明成为一种新时尚,那么,文明之果枝繁叶茂、幸福之花遍地盛开的理想场景,必将在乡村大地成为现实。(康照龙)
责任编辑:杨彦婷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