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切嘱托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 高亮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五指山市考察时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五指山市牢记殷切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大力推进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11月,五指山市成为全省首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的市县。

  坚持制度发力,强化保护优先。我们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措施,不断健全落实制度的机制,以制度的刚性执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落地。一是高位推进。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等每年定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定期研究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涉及生态环保的有关问题线索必须同时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督办落实。二是强化规划执行。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印发实施五指山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出台“三线一单”实施方案,科学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是从严考核奖惩。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绩效考核分值为20%,全面落实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创新林长制落实机制。建立“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形成森林资源保护的强大合力。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林长制暨森林资源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森林覆盖率近90%。五是激励问责并举,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制定实施五指山市河湖长制工作激励问责制度,完成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和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现河湖治理工作新突破,2022年度全省考核第一名。六是健全督察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建立整改协同推进和落实“回头看”制度。按时完成中央两轮环保督察、省环保百日大督察的整改销号工作,一批环保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坚持从严防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多措并举“治气”。与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实施臭氧和PM2.5协同管控路径;通过“钉盯执法”系统、联合巡查、随机暗访等方式,压实住建部门对建筑工地的监管职责,对“六个100%”防尘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约谈、处罚、诚信扣分、列入黑名单等措施,确保把工地扬尘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奖励和改进配套服务设施的方式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796辆;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列入生态直补考核、还田堆肥综合利用、“蓝天卫士”监控等方式管控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2022年度全市PM2.5数值在全省率先达到个位数,空气质量指数全省第一。二是突破难点“治水”。投入约3亿元进行城区污水截污纳管和处理厂提标扩建项目建设工作;乡镇和行政村污水治理率为100%,自然村污水治理率为95.76%;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城镇内河湖水质Ⅲ类及以上的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三是突出重点“治土”。建成市污泥处理厂,处理规模22吨/天,实现了污泥零填埋;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保持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四是突出亮点开展生态修复。对南圣河长约16公里的重点河段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滨河雨林风貌提升、河道信息化智慧工程安装,着力打造一条沉浸式体验慢河。

  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强化生态惠民。我们不断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一是做精做美热带特色高效农林产业。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指南,大力发展林茶、林药、林蜂等“十二个林”的林下经济,重点做好茶叶、雪茄烟叶、野菜叶“三片叶”文章,成功打造了水满五指山红茶、南圣树仔菜、畅好高山蔬菜等7个特色产业优势区,“五指山红茶”获得海南十大最受欢迎地理标志农产品。完成昌化江河谷(五指山)热带雨林花果走廊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瞄准“小产区、小作物、精致化、大产业”发展定位,打造热带地区“低纬度、高海拔、大温差、高品质”奇花异果精致农业产业带。二是打造全域旅游产业。以热带雨林和优质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旅游+体育”“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了雨林与您、雨林音乐节、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公园雨林文化展等雨林文旅活动,建成一批椰级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民宿,成功创建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毛纳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水满乡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五指山市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是高标准发展医养康养产业。依托“名医+气候”优势,打造“心脏疾病康复胜地”,大力发展大健康、全健康产业,主打负氧、呼吸、睡眠、释压、运动等康养特色。四是把光伏板建设成为“金银板”。在不占用林地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良好的光热条件和村集体房屋、球场的空间,全市59个行政村都建成村级光伏电站,规模13000多千瓦,每年给村集体带来900多万元收入。

  坚持生态文化培育,强化共建共享。我们从生态文化培育入手,持续发挥其潜移默化和深沉持久的作用,推动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受益者。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培训教育。每年定期全覆盖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使其带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学校开展环保教育工作,在校园开设生态环保教育专栏,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二是创新生态文明宣教载体。利用世界环境日、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等主题日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力量,大力推进社会化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群众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三是保护挖掘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阵地,不断征集、修复、展示珍贵文物、棉纺织技艺、竹木器乐等,对黎医、黎药、黎锦、苗绣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对竹竿舞、五色饭、藤编等民族手工技艺的生态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并创新发展。

  (作者系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杨彦婷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琼理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