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漫评 | 电动车安全警钟,不该总以“火灾”来敲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方便快捷已成为许多人的出行选择,但由此带来的消防安全风险也在急剧增加。据海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通报,今年以来(截至6月15日),全省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77起,死亡2人,直接财产损失19.9万元,烧毁车辆159辆,令人痛心。

  每一起事故都不是小事,既关乎公共安全,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更关系海南自贸港发展稳定的大局。近期,海南针对电动自行车管理也是动作频频:从组织召开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现场会,到即将全面推行的全省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改革工作,都是在着力解决综合治理的短板问题。这一系列行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警醒着各级各部门要压实责任,扎紧安全篱笆,严堵安全事故漏洞。

  电动自行车火灾猛于虎。虽然,近些年在监管部门频频出手整治下,安全事故同比有所下降,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却始终未得到解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各个环节的重视程度仍旧不够,二是有群众对电动自行车有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电动自行车电池本身安全性存在问题外,部分车主为图一时方便,在充电时存在错误操作、不良习惯,又或是安全意识淡薄、存有麻痹侥幸心理,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并未将“安全”二字真正放在心上。为此,要想解决这一隐患,还得从疏堵结合上入手。一方面,要在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监管等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将火苗掐灭在摇篮中。眼下,海南将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就是针对入省销售的库存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进行赋码,完善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如今,已完成在海口、三亚两地的试点工作,即将在全省推行。而后,还需相关部门继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常抓常新,综合治理久久为功。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功能配套工作,规划、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与充电区域,推动实施固定充电场所电价优惠政策,为公众安全规范便利使用电动自行车提供更好保障。除此之外,安全教育的宣传也要跟上步伐,不断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只有生产者、使用者、监管者联合出手,电动自行车的未来发展才会在“安全之路”上永不偏离,人们也不会再因事故发生时才警觉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毕竟,用“火灾”事故去敲响安全警钟的代价太大了,我们承受不起!(文/寇振宁 图/郭昊)

责任编辑:杨彦婷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漫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