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一甩,小小的方盒子亮出了“刀刃”;再一甩,伴随“咔咔”的脆响,刀刃被收回到盒子之中……近期,一款名为“萝卜刀”的塑料仿刀玩具在校园里掀起了热潮,深受中小学生群体的欢迎,甚至称之为“解压神器”。
随着“萝卜刀”的走红,其质量安全问题和传递出的价值观也令家长忧心不已。如,有的家长就提出了质疑:“萝卜刀”虽是玩具但也是“刀”,看似不锋利,可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模仿刺、捅、戳等动作,是否有安全隐患?会不会激发孩子暴力倾向?
事关孩子的成长和安全,这些担忧和质疑也不无道理。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通过翻阅近期的各大媒体的报道可发现,市面上大部分的“萝卜刀”质量堪忧,不少校园周边售卖的“萝卜刀”还可能是“三无”产品,安全隐患重重,且目前已有“伤人”事件发生。如,湖南一名五年级学生在和同学玩耍时,就被“萝卜刀”戳中了眉头,缝了四针。而这,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萝卜刀”大流行背后的隐患问题。
作为玩具来说,“萝卜刀”的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尤其是对于刀体的锋利程度、材料安全程度等方面都应当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日前,全国各地先后开展的校园周边“萝卜刀”产品质量检查行动,就是严守安全底线,始终绷紧“质量安全弦”有力举措。当然,仅严查质量问题、规范管理生产是远远不够的,“萝卜刀”真正要警惕之处,还是在于其背后的教育引导问题。
玩乐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关于“‘萝卜刀’激发孩子暴力倾向”一说也值得辨析和全社会的谨慎看待。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萝卜刀”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阻断,看到这些“流行”背后孩子的需求,并做好安全教育的引导,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例如,家校可联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孩子识别“萝卜刀”潜在的风险,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能够理性看待这类玩具等。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销售商也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规范儿童玩具的生产与销售,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能,把工作做在前头。如此,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乐享安全童年。(南海时评评论员 杨彦婷)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