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方法论价值

  关键词:“两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法与路径。“两个结合”成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

  文化作为国家战略系统的顶层设计,不仅负有因时制宜指导人类社会改造世界活动的现实效用,还承载持续塑造国家“自我”叙事体系的形上功能,从而将本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实践及其经验智慧融通成为统一的整体,如《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时,世界各族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证明,走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是故,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成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命题。对于作为破题之法的“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基于此,阐释“两个结合”方法论何以服务于构建一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裨益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兼具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相当的必要性。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法。“两个结合”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重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是“五四”运动以来经中国人民历史实践检验过的用于改造世界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曾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强大的生命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处理的思考有诸多契合与相通之处,故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和万邦”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遵循一般国家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据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将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历史实践注入思想解放的精神伟力。与此同时,“第二个结合”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东方文化基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结合”的历史产物。一方面,从理论维度出发,“两个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有机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价值立场,持续深化关于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知”,在具体内容上凸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度融合,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理想追求与道德情怀,并将其深深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架构之中,有效强化了理论的真理性与本土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具体开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就实践层面而言,“两个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立场,充分发挥其指导改造世界的作用,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颇具创见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多维推进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激发新活力。

  “两个结合”是建设文化强国之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确保文化先进性与增强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内生动力。“两个结合”,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坚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指向在于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赓续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同时,文化先进性与文化自信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命力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此外,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两个结合”有助于丰富与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促进中外增强互信与建立共识,推动中国为人类进步事业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与方案。

  “两个结合”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所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区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传统文明而言的,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是坚持人民至上、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兼收并蓄、和平发展的文明。首先,“两个结合”充分凸显人民群众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两个结合”时亦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其次,“两个结合”坚定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五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于是,强调“第二个结合”将有助于促使国民从“中华民族”这一“自我”的视角出发,由“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大历史”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激发中国人民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文化自觉,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后,“两个结合”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趋向要求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深刻领悟与扎实把握“两个结合”方法论,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互相成就,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陈嘉祥单位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娜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DJ014的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两个结合”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方法论价值

责任编辑:陈仕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日报要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