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月20日消息(记者王洪旭 实习生吴烁)“海南蛇类资源丰富,毒蛇咬伤事件时有发生,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导致伤残甚至死亡。”2023年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政协委员刘泽林建议,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蛇伤规范救治网络,保障居民健康。
海南省政协委员刘泽林接受新海南客户端记者采访。记者 姚皓 摄
记者了解到,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十分重视,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迅速在全省各市县医院配齐蛇毒血清,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蛇咬伤一小时救治网络。
蛇咬伤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曾经抗蛇毒血清奇缺
刘泽林介绍,海南蛇咬伤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经调研了解到,海南省有8科44属74种蛇类,其中毒蛇有27种。三亚425医院近年来治疗的被蛇咬伤的3336例患者,分别是蝮蛇780例、海蛇3例、金环蛇1例、眼镜蛇396例、眼镜王蛇27例、银环蛇96例、竹叶青1877例 ,不明蛇咬伤156例。
此前,海南省从未做过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缺乏,临床上毒蛇种类及蛇毒类型的鉴定较为困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是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2022年5-6月份走访流调9家医院,收集2017-2021年的4000多例蛇咬伤病例数据,有蛇咬伤致残、致死的病例。
在海南省蛇咬伤事件频发地区,往往卫生系统基础设施不足,资源匮乏,许多蛇伤患者选择土法医治而非医院治疗。蛇咬伤的有效治愈率高,抗蛇毒血清是唯一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世卫组织建议成为基层医疗机构蛇咬伤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但抗蛇毒血清利润较低,平时用量少,保质期只有几年,且配送需要专业的冷藏箱,海南省多数医药企业不愿经营,很多医院也没有购进储存,造成血清奇缺。
据海南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提供的数据,2022年海南省共有15家医院有抗蛇毒血清,其中海口3家,三亚、昌江各2家,儋州、琼海、文昌、屯昌、琼中、万宁、保亭、白沙各1家。2021年7月国家卫健委《蛇伤诊疗规范》明确“早期用药、同种专一、异种联合”的蛇伤治疗方案,但海南省仅有4家医院备齐4种抗蛇毒血清,12家医院只备1种或者2种,且大部分只备抗蝮蛇毒血清,因血清品种不全,很多医院无法执行国家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科普宣传不足,海南省群众对蛇咬伤知晓率低,超过10%的蛇咬伤患者选择草药治疗而不是送医院,带来致死致残潜在风险。同时,抗蛇毒血清虽能有效中和患者体内游离蛇毒,但部分在体内已结合的蛇毒会再次形成游离蛇毒,从而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
全省各市县配齐蛇毒血清 建立全省蛇咬伤一小时救治网络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蛇咬伤死亡率和致残率,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蛇伤规范救治网络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建立省级蛇伤救治中心、市县救治分中心、乡镇救治点等蛇伤救治三级网络。
其中,省级蛇伤救治中心依托海南省人民医院,由院急诊科为主体,重症医学科、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等多个学科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发挥医院内急性中毒咨询中心、急救医学研究所作用,强化对市县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培训,指导其他医疗机构规范救治。
此外,全省共指定19家医疗机构作为市县救治分中心,不断健全急诊等科室,配备清创及抗蛇毒血清等,并通过向社会公布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提高群众知晓率;依托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基层救治点,负责蛇伤患者的伤口紧急清创、引导或转运患者至市县救治分中心进行进一步治疗。
制定了《蛇咬伤诊疗规范》 提升基层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
为进一步规范蛇咬伤救治诊疗,提升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结合海南省实际制定了《蛇咬伤诊疗规范》,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蛇咬伤的严重程度分级、诊断与鉴别诊断、蛇咬伤救治等6方面对毒蛇咬伤与无毒蛇咬伤做了细致的鉴别,规范了现场自救、院前急救处理、院内救治及抗蛇毒血清使用原则。
通过《蛇咬伤诊疗规范》,进一步指导市县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蛇咬伤死亡率和致残率,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