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月26日消息(记者 汪慧 姚皓)海南是全国最早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地区之一。从2011年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部署“两区一岛”低空改革试点以来,海南完成了低空空域管理深化改革、国家低空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建设、国家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试点建设等任务,持续推动低空经济生态建设。但从海南通航产业总体发展来看,仍存在一些“短板”。在今年海南省两会期间,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通航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清群提出了他的建议。
胡清群介绍,截至2023年,全省通航有人机执行24.74万架次,飞行时间2.9万小时,均创历年同期新高,同比分别增长91.1%和34.3%;全省无人机架数15.79万架、飞行359.1万架次、飞行47.94万小时,均创历年同期新高,同比分别增长26.2%、64.1%和44.8%。仅低空旅游一项,保守估计2023年全年空中游览小时占全国45%以上;起降架次占全国65%以上;载客人次占全国67%以上,海南已成为低空旅游经济龙头省份。
“海南受地理因素影响,进出岛主要依靠航空和航海运输,省内主要是公路和铁路运输。发展通用航空,构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东南亚等区域的空中便捷交通体系,打造省内‘县县通’和‘一小时飞行圈’的通用航空网络,必然成为运输航空、公路及铁路运输的有效补充,满足自贸港建设对快捷高效人流、物流的运输需求,是未来海南建设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胡清群分析称。同时,海南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每年可飞行日和空中游览活动时间位居全国之首,叠加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航空器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海南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政策支持。
那么,海南通航产业总体发展“短板”表现在何处?胡清群任务,一是缺乏公共型通用机场,已建的通用机场中,除海口甲子通用机场、儋州和庆等国有通用机场外,其他企业的通用机场未充分对外开放,例如东方中信海直通用机场,主要功能为中信海直公司自用开展石油平台保障等业务,三亚地区通航企业还存在飞机无处安放等问题,一旦遇到台风天气,飞机只能向外地机场转移,现有通用机场数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通用机场建设有待加强。二是存在口岸机场的规划建设仍未落定问题。
胡清群表示,“短板”中也有许多机遇和破题优势,一是省国资委已在全岛规划、布局了20余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型国有通航机场。二是《海南省“低慢小”航空器活动区域管理办法》也明确了海关应当会同边检等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批准采用口岸延伸监管方式的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三是中国通航已划转至海南省,成为省属企业中首家“中”字头企业,并与海南省金林投资集团整合,实现地面机场网络和空中运营能力的互补与结合。
他表示,综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海南通航产业从政策保障、战略规划、地域特色等方面均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胡清群表示,目前海南省国资委正在大力支持全岛布局的通用机场组网建设,相信很快可以夯实海南通航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同时依托中国通航的空中运营优势,正在打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防灭火体系和全省应急救援体系中,促进海南低空经济发展。
他建议,加快推进在已有的国有公共型通用机场——海口甲子通用机场申报设立口岸机场,以便尽快形成经验和成果向全省其他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飞点复制推广,确保封关后“飞得自由”,进一步引进通用航空器贸易、金融服务、制造维修等产业,激发自贸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