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贺立樊
过去一年,300多位海南省人大代表,在649个代表联络站(室)、农村社区,向3400多名县乡基层代表和6万多名群众征求意见之后,提出了207个民生实事建议项目;海南省政府从省委、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征集到40多个项目建议,从社会各界征集了1500多条意见建议。
上千条建议,经过筛选和审议,最终形成12个候选项目,在1月27日,来到最终的票决阶段。
票决的过程很快,大约半个小时,10项海南省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出炉了。
票决背后的历程却很漫长。从浙江宁波的一座小镇开始,到海南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省份,这期间足足花了15年。
如同那句话:“路虽远,行则将至。”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道路上,在追求民主、科学、法治的目标下,再次完善的制度,再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继续用中国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民生的细枝末节
尽管所提出的民生实事建议项目未被最终采纳,海南省人大代表、海南省水稻协会会长林星在按下表决器时,心情依然十分激动。
她知道,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按下表决器的那一刻,不仅见证历史,也在创造历史。
过去,民生实事由政府决定和实施,有时与群众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民生好比一棵大树,从上往下可以看见树冠有多大,但是只有站在树下,才能感受树冠能遮多少阴凉。
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考虑政府的承受力和执行力,却无法百分之百将其与民意相结合。
2023年,海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意见(试行)》,明确将在全省范围内分步推进实施票决制,2025年底前实现票决制全覆盖。
为了征集民生实事建议项目,自2023年年中以来,300多位海南省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急盼所在。
林星和同事们在海南省内合作的农户有4000多位,她利用工作的机会,在一块块水稻田边,记录农户对于生活的期待。
乡亲们提出的建议五花八门,小到水稻种子,大到农村路网,林星整理成两项民生实事建议项目——“关注农村孤寡老人日常出行方便”“关注脱贫户子女教育”。
这两项建议汇入上千条民生实事建议项目之中,考虑群众意愿、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从普惠性、均衡性、公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论证,自下而上的建议,有了自上而下的考虑。上下之间,彻底打通民生这棵大树的细枝末节。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终票决选出的10项海南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每一项都是基层群众的“民声”。
何以民生?衣食住行,生老病死。10项海南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中,一半的项目与人们的卫生健康有直接联系。
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关爱困难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救助计划、0—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数字疗法干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免费残疾评定和发放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生活补助,这些民生实事项目,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在票决现场,正是自下而上认真倾听的结果。
除此之外,增加婴幼儿托育托位数量、公办中小学教室(功能室)空调配置,着重关注下一代成长;改善农村出行条件,着眼于占海南全省总人口近40%的乡村人口生活状况;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工会驿站)建设,则在维护着自贸港建设基础力量的权益;老年幸福餐桌,更是一个社会对曾经付出青春岁月的群体实实在在的尊重。
林星未被采纳的民生实事建议项目,与其他项目一起,被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的候选建议项目。事实上,民生事业不是单线程,它是多元合一的。
改善农村出行条件,自然也会考虑孤寡老人日常出行方便;增加婴幼儿托育托位数量、公办中小学教室(功能室)空调配置,当然也会把脱贫户子女容纳其中。
半个多小时的票决过程,按下更为深远的时代影响。在海南之前,全国多个市、县和乡镇已经开始采用票决制决定民生实事项目,在海南之后,必将有更多的省份,把惠及人民的民生实事,交给人民来决定。
时代的潮起潮涌
2009年1月15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人代会召开。会议现场搬出了一个票箱,随着一张张选票不断从票箱里被取出,唱票员在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下画“正”字,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从这里开始。
2004年10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浙江为民办实事的十大重点领域,并就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等做出全链条制度安排。
从力洋镇开始,全国多个市、县和乡镇陆续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今年年初,随着各地两会召开,一批批民生实事项目相继出炉。
2024年1月18日,上海市虹口区人大代表票决选出虹口区2024年区民生实事项目;1月18日,广州市人大代表票决选出2024年广州市民生实事项目。
1月11日,在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240名三亚市人大代表“一人一票”,选出2024年三亚市民生实事项目。
1月18日,在海口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280名海口市人大代表现场投票表决,选出2024年海口市民生实事项目。
一批批民生实事项目,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养老、基础设施等民生问题。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每一次的进步都在汇聚前行的步伐。而时代的浪潮,仍在潮起潮涌,持续完善和推进制度的发展。
科学的参政议政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省份,海南的民生事业正趁一抹春风,真切拂过每个人的心中。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提出,市、县(区)、自治县、乡镇要求于2025年年底前实现票决制全覆盖。
19个市、县,200余个乡、镇、街道,上千个行政村,让民意的上传下达、项目的筛选审议、实施和监督的落实,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
唯有“民生为先”的干事态度,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的决策标准,能让这项机制长久实施到位。
“民意”和“民声”必须始终是为民办实事的原点和初心。如海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蔡智芬在2024年海南省两会民生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户外劳动者‘热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等各种现实问题。”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工会驿站)建设,正是要让户外劳动者“看得见、找得到、进得来、用得上。”
“我省农村公路前期建设标准低,漫水桥、危旧桥数量多,临水临崖、穿村镇等路段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安全基础仍较薄弱。”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澎的“不回避”,也是各级人大代表和职能部门的“不回避”,因此定下海南省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面对逐年上涨的新生婴幼儿托育需求,海南全省持续增加托位数量。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毓辉介绍,2024年的目标,是全省新增6250个托位,“也就是到2024年末,实现我省千人口托位数从2023年的3.5个提高至4个。”
貌似仅仅只有0.5个千人口托位数的增加,背后却是实打实的6250位新生婴幼儿的托育照顾。
民生无小事,实事求是的持续进步,才是维护民生最为稳固的根本。
所以,让小事不“小”——看似寻常的空调,一台一台装进教室,能够覆盖海南全省65%的公办中小学,惠及30余万名学生,未来还将持续扩大,让青葱的校园生活,更添一抹关爱。
相应的,让大事不“大”——关爱困难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救助计划实现了海南全省城乡困难人口全覆盖、妇女“两癌”病程全覆盖和妇女“两癌”病种救助全覆盖,让妇女群众安心、省心、暖心。
一次省级层面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民声”定“民生”,让“民意”更“满意”,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直观的探索和展示。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