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第一现场|龍行龘龘!海口七旬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雕刻技艺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3月27日消息(记者 王洪旭)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东屿岛文化公园海口城市展吸引了众多宾客和媒体记者参观。在和雅展厅,今年70岁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艺术传承人王科美老人,现场展示雕刻技艺。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艺术传承人王科美现场雕刻“龍行龘龘”木雕。记者林鸿羽摄

  每一刀都要精准 精心雕琢龙形牌

  现场,王科美老人用刻刀,精心雕琢一个龙形牌,龙形牌的上方刻着“龍行龘龘”,下方刻着“2024年甲辰年”,中间雕刻着一条龙的立体图案。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艺术传承人王科美现场雕刻“龍行龘龘”木雕。记者林鸿羽摄

  “今年是龙年,所以我雕的龙下面有海水,代表海口的海,寓意龙行四海 。”王科美笑着说,他雕的龙代表中国龙的文化,代表龙行好运、国泰民安。

  在展厅内,还挂了两个王科美的雕刻作品——龙刀和鸟语花香。其中,龙刀透出一种气势,鸟语花香则生动形象。

雕刻木雕使用的各种刻刀。记者林鸿羽摄

  雕刻桌上,摆放着大大小小25把刻刀,有平面刀、弯刀、三角刀等,有大有小,雕小的是用小刀,雕大片的则用大刀。

  “每一刀都要精准,而且要讲究用力大小,用力太大了就容易搞坏 、容易裂。”王科美说,雕刻要讲究技艺 ,他从事雕刻行业已经55年了,15岁就开始学搞雕刻 。

  龙塘雕刻艺术代代传承

  “龙塘雕刻的木雕是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龙塘雕刻讲解员黄海娜介绍,海南龙塘雕刻艺术的发源地是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龙塘雕刻艺术起源于泥塑,延伸到石雕和木雕。其中,龙塘泥塑早在900年前的宋朝已开始出现,称之为“盆钵之乡”。

  1995年,龙塘雕刻工匠赴京参与了人民大会堂、民族饭店等大型工程建造。龙塘的石雕、木雕、泥塑,以雕工细腻精湛而闻名,著名作品有海南民族博物馆的两条高5米的大石龙柱、三桥简后夫人花桥等。 2007年,龙塘雕刻艺术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艺术传承人王科美的木雕作品。记者林鸿羽摄

  龙塘雕刻艺术以它独特气息延续着龙塘镇一代代雕刻匠人的信念与态度。“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搞手工艺,雕刻、石雕、木雕、泥雕都有。 ”王科美说,他从小上学的时候,爷爷就经常教他画画,又写书法,后来又在父亲的厂里面搞泥雕,自然而然就学习了雕刻艺术。

  “我希望年轻人了解手工雕刻,学习手工雕刻,祖辈把这门手艺一代一代传下来,不要失传,我们就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王科美说,目前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从事龙塘雕刻艺术工作,放心将雕刻技艺传承给后辈。

  在和雅展厅,还展出了非遗传承人许达联老师创作的灰塑作品“龙跃云津”等,采用了传统壁画的夸张手法,运用火焰升腾的艺术造型,巧妙地将龙跃和云津相结合,重点表现龙的雄浑神韵象征国家繁荣昌盛。

  黄海娜介绍,灰塑是雕塑艺术的一种,民间工艺称之为“灰批灰堆”,它是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来设计相应的图案。主要材料有2种,一种是草筋灰,一种是纸筋灰,主要用于琼北民居。灰塑有整套独特的工法技艺,具有耐酸、耐湿、耐碱、耐高温,经得起风雨侵蚀、太阳暴晒,可以保持百年之久,非常适合当地的湿热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点击进入专题<<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王平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