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蓝 共谋合作
——写在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开幕之际
8月的海南,椰影婆娑,热情似火。
鸟瞰坐落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半圆弧状建筑群犹如张开的臂膀,面朝大海,拥抱着一望无垠的蔚蓝。
几天后,一场在中国第二大岛屿举行的国际论坛,再次将全球目光聚焦到海南身上。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将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召开,今年的论坛主题是“聚智深海、共享蔚蓝”,届时,来自全球20个国家230多家机构约400名专家学者将共聚一堂,围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能源及产业发展等领域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合作。
立足国家战略 布局深海合作共赢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承担着特殊使命。深海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创新高地,也是“海陆空”三大未来产业之一。本次论坛旨在通过高水平打造深海国际科技与创新合作的交流平台,构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生态圈,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研发单位、科创企业、投资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深度对话、深入交流与务实合作,同时汇集了中外海洋专家们的新见解、新成果,也为扩大海南乃至中国的海洋“朋友圈”萌生了新合作、新机遇。
据悉,本届论坛相较于首届,分论坛和配套活动的数量均实现成倍增长。从论坛的主题和内容来看,本届论坛聚焦科技+产业,内容涵盖了海洋科技与装备创新、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产业发展与金融合作等多领域多方面,配套举办主题展、大赛、“崖州科技行”调研等多项活动;开幕式期间还将发布《聚智蔚蓝:科技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共识》等系列重大成果,通过这一平台积极向国际社会发声,提出深海科技创新方面的海南倡议,凝聚多方资源,推动形成共识,呼应国际社会对海洋关注和保护,提升海南自贸港国际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还聚焦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这一热点话题,开设了深海技术与深海考古分论坛,并配套举办相关主题展,为进一步推动深海考古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凝聚智慧。
广邀国内外嘉宾 做大国际“朋友圈”
从时间看,这确实是个年轻的论坛。
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创办于2023年,但其规模却不“年轻”。首届举办便吸引来自20个国家170个机构400名中外嘉宾出席,立体展示了海南深海科技发展的新成效,成功打造了深海领域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综合性科技盛会。
时隔一年,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指导下,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牵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海南省海洋厅等单位,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将于8月23-25日再次“亮相”。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尼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行业机构代表出席并作主题报告,中外专家将依托论坛这一平台,聚焦国际科技创新和深海技术创新,充分交流思想,推动跨领域合作。本届论坛开幕式上,还将举行海南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签约仪式,为未来海南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朋友圈”,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书写共赢新篇章
海南始终以“开放”为创新开路,置身全球视野,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优势,最大程度聚集创新资源,以高水平的资源聚集、要素配置来提升创新潜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据论坛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论坛的设立正是海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更是海南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自贸港政策优势,以推动深海科技创新助力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海南聚焦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出台海南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等文件,为进一步推动海南自贸港科技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同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海南不断深化与中国香港以及英国、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地区和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
高质量建设自贸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下一步,海南将继续强化与国际、国内开展科技合作,不断健全国际科技合作机制,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生态,塑造海南科技发展新优势。
责任编辑:邓洁仪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