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聚焦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曾钰峰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与过去商品、人员、服务等要素单一流动开放不同,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开放为主的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思考,也是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和统筹推进国内深化改革与扩大国际合作的战略性前瞻布局。可以说,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制度型开放探索的前沿阵地。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深刻联系

在全球经贸规则体系重构中发挥独特优势,扛起制度型开放的使命担当。回顾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参与和全球融入历程,可以说是充满困难和不同寻常的。华盛顿共识与中国“入世”共同塑造了中国与全球经贸体系之间深刻而紧密的联系,中国也通过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来不断深化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海南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缺位缺席,几次政策性开放波澜起伏,走过一些弯路也在渐进性发展中积累了经验。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站在自贸港建设新的历史关口,海南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关联,进一步探索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出更多具有示范性、影响力和自贸港辨识度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事情,更是国家赋予海南的重大使命。

在国际竞争与新技术变革中找准比较优势,向制度型开放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大国,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联。一方面,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门类和发达的电子商务,使得中国具备新技术快速商业化应用和迭代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商品、服务、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另一方面,中国正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全球新领域规则制定中发挥作用,通过加强产业转移和“南南合作”,兼容差异化巨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不仅给世界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还将有效对冲美国遏制战略,为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形成赢得时间。海南拥有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绿色生态等比较优势,种业、深海、航天等产业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而和创新要素的富集程度密切相关。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对制度环境更加敏感。扩大制度型开放可以更好建立高效畅通的全球要素流动机制,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开放制度体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海南集聚更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在实现“五向图强”的同时放大中国面向热带区域和全球南方的科技地缘优势。

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形成发展优势,对外展现中国制度型开放形象。当前,我国参与全球分工比较优势已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优势转向人力资源、产业体系、规模经济优势,正在加速形成技术创新优势、制度红利优势。制度型开放的本质,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跨境流动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此,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这就需要深化开放体制改革,纠正要素市场上的种种制约和扭曲,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平等竞争和法治环境。作为最高水平开放形态,自贸港建设不仅关乎海南自身,更是检视我国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从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来看,简便极低的税制、自由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法治体系、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缺一不可。在这些共性要件中,有些通过物质和资金投入就可以实现,但更多的需要“软性”的制度建设。对于海南而言,推进制度型开放,就是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突破现有规则,对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环境保护、金融监管等“边境后”规则作出“自由贸易港版”尝试,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高标准接轨的经贸投资法律体系,营造更具制度优势的营商环境和人文环境,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引领“三区一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方位实施好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更高水平的中国制度型开放探索实践。

主动融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中国已经加入RCEP,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也已正式申请加入CPTPP。从TPP到CPTPP,核心是“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上海自贸改革的经验促成《外商投资法》修法,正式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方式固定下来。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要进一步围绕高水平经贸规则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劳动权益、竞争中性、数字贸易以及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开放等方面形成突破,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落实好海南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先行先试任务举措,加快推进电子单据、电子签名互认等试点,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促进数据便捷有序流动,形成对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发挥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示范作用。

全面推进全球南方务实交流合作。中国制度型开放就是要顺应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和国际产业转移新态势。海南位于全球热带区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贸港建设又带来了扩大单方面开放的先天制度优势,可以通过举办全球南方合作与中国制度型开放对话高端论坛,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制度型开放经验交流和机制性对话,特别是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做好以东盟为主体的RCEP开放合作文章,加强与区域经济伙伴的人文联系,努力让海南成为中国与全球南方商品要素双向流动的大通道、人文制度对话的大平台。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独特政治优势造就了“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法治环境,成为中国对接国际规则的“超级联系人”,也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天然试验场”。海南和粤港澳地缘相近、商缘相连、人缘相亲,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随着港航一体化持续推进,琼州海峡运输效率、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都将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更有力支撑港湾经济一体化发展。融合联动发展可充分发挥彼此地理区位独特、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面向东南亚新兴市场等突出优势,强化规则协同、资质互认、机制对接,共同打造中国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要素集聚和服务高地,也为全国区域性一体化制度开放探路。

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智库平台。从实践看,以智库建设来塑造和推动区域制度型开放,是全球自贸港崛起和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比如,新加坡素有东盟的“大脑”与“军师”之称,其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所、东亚研究所、南亚研究所、国防与战略研究所等,为新加坡国际开放地位的形成,以及东南亚区域一体化作出了突出贡献。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既需要知识,更需要人才。可通过依托本地高校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方式,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中国制度型开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打造高水平专业智库,在建言献策的同时为海南自贸港培育储备更多具有跨学科国际视野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相关院系中国制度型开放联合课题组执行负责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原标题: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琼理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