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把握“四大关系”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 高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在具体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统筹把握科研项目布局、组织方式、经费支持、主体能力识别四大核心要素,正确处理各要素内部关系,合理配置项目、经费和人才资源,以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把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诸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仍然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持续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提升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占比和供给。因此,统筹把握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就要重视并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发现,着力推动“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和集成转化。

把握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创新工作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对接,统筹谋划布局科技计划、设立科研项目,以更加有力有效的组织方式,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发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优势;另一方面要推进项目立项机制创新,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敢于冲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束缚,在科技攻关路上敢啃科学硬骨头、勇闯技术“无人区”,为攻克科技难题提供更多“可能性”。因此,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导向性和未知探索性的辩证统一。

把握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的关系。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兼具长期性、连续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经费支持力度和方式是影响创新效能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经费资源配置上存在一些与科研活动规律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以国家财政经费为主体,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事业费等形式为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等提供稳定专项支持;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引领支撑作用,科学选择一批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的科研选题,给予一定年限的稳定支持,赋予科学家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的竞争性遴选机制,择优支持一批攻坚性、紧急性课题,建立竞争体系,保持创新活力。既要防止出现稳定支持下的经费“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又要避免有限经费“过度集中”于少数团队专家手中,坚决防止“有活没钱干”和“有钱不出活”。

把握“立新标”和“破五唯”的关系。人才评价作为衡量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事关科技创新活力能否被充分激发释放。近年来,“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顽瘴痼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要把握“立新标”和“破五唯”的辩证统一,评价要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重,不能先破后立、破而未立。评价要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动态化,更加突出践行国家使命导向。多元化就是在现有评价指标基础上,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持续优化定量评价指标权重,探索引入结构化定性评价意见,加大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考核评价权重。差异化就是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类型和细分方向等进行精细分类,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兼顾科技创新工作的共通性和特殊性。动态化就是在人才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指标体系和权重开展评价,既要客观评价过往成果业绩,也要关注培养发展潜力。

(作者系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管理部总经理)

原标题:统筹把握“四大关系”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琼理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