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国家邮政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地邮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推进乡村地名工作与邮政快递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光明日报)
乡村振兴,既要留住乡愁的根脉,也要畅通发展的血脉。民政部与国家邮政局联合推动的地邮协作,恰似在广袤乡村织就一张纵横交织的“根系网络”,既以标准化建设夯实基础,又以文化创新激活底蕴,更以惠民服务打通堵点,让乡村发展的生命力在“地名”与“邮路”的深度交融中蓬勃生长。
以标准化建设筑牢乡村治理根基。乡村地名与邮路标志的规范化,是现代化治理的“基础设施”。过去,“村东头”“老槐树”“往南三里”式的模糊指引,让快递难进村、特产难出山。如今,通过统一命名规则、精准设置地名标志、数字化标注邮路节点,乡村地理信息得以从“经验描述”升级为“精准坐标”。这不仅让快递物流“看得见门牌、找得到农户”,更让乡村资源在数字地图上清晰“显影”,为土地流转、产业规划、应急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应该看到,标准化建设如同为乡村治理植入“经纬线”,让曾经隐匿的村落脉络跃然于现代治理的坐标系中。一方面,要协调推进乡村标准地址编制,探索设置智慧地名标志,融合民生服务、邮政快递等便民服务场景,促进邮件快递精准投递。另一方面,要协调推进乡村标准地址编制,探索设置智慧地名标志,融合民生服务、邮政快递等便民服务场景,促进邮件快递精准投递。
以文化创新激活乡土文明基因。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密码,邮路是流淌在山水间的文明纽带。《方案》提出要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和创造性转化,探索在旅游景区主题邮局建设中增加地名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邮政服务内涵,助力乡村文化繁荣。乡村邮路地名文化创新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让乡土文明通过现代邮政网络“活起来”“传出去”。这需要在地名管理中融入方言特色、历史典故、生态特征,让“王家屯”“李家沟”变成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在邮路规划中串联古桥驿道、特色村落,使物流通道升级为文化长廊。
以融合服务打通城乡循环经络。“地名+邮政快递”的深层价值,在于破解城乡要素流动的“末梢梗阻”。邮政网络如同嵌入乡村肌体的“毛细血管”,让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随包裹流动,激活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使“小农户”真正对接“大市场”。通过整合村级邮政网点与电商服务站,农民指尖一点就能将土特产发往全国;借助地名数据库与物流信息平台,城市工业品可精准进村入户。这种双向流通不仅缩短了城乡的物理距离,更打破了资源交换的隐形壁垒。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邮政快递”作用,推动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农村电商、普惠金融等深度融合,支持在邮政电商平台宣传推广“乡字号”“土字号”土特产品,助力乡村优质农副产品、旅游资源等推介推广,推进“地名+邮政快递”利农惠农服务。
相信随着乡村寄递物流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广大乡村地区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也必将促进农特产品销路不断拓宽。当标准化的地名标志照亮阡陌交通,当文化浸润的邮路唤醒乡土记忆,当惠民服务的物流贯通城乡血脉,乡村振兴便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黄宗跃)
责任编辑:杨彦婷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